大学联盟的发展情况
一、世界大学联盟
世界大学联盟(Worldwide University Network,简称WUN)成立于2000年,旨在加强成员学校间跨学科科研合作,其目的是整合大学的资源用于合作进行全球性关心的问题及研究项目,用国际眼光改善社会环境。目前成员学校有全球知名大学18所,其中来自中国的成员学校有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
“世界大学联盟2007年会”
世界大学联盟名单: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卑尔根大学、布里斯托尔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伊利诺伊大学、利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南京大学、
奥斯陆大学、设菲尔德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悉尼大学、多伦多大学、
乌德勒支大学、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
约克大学、浙江大学。
二、美国主要大学联盟
常春藤联盟(The Ivy League)
在美国,“常春藤学府”一般隐喻著和高等学习院校有关,但只有一些学校被公认为“常春藤联盟”。常春藤联盟由美国东北部之八所学校组合而成:布朗大学(Brown)、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康乃尔大学(Cornell)、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哈佛大学(Harvard)、宾州大学(Pennsylvania)、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及耶鲁大学(Yale)。除康乃尔大学外,所有这些学校均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创设,每所院校的入学标准均非常严格。这些学校之间的学术与运动竞争性纪录始于十九世纪末。很多人加入最有学术名望学院联合会,常春藤联盟成为多数美国及世界领导之母校。
大东方联盟(The Big East)
大东方联盟于1979年形成。属于此联盟的学校包括:波士顿(Boston College)、康乃狄格(Connecticut)、乔治城(Georgetown)、迈阿密(Miami)、圣母(Notre Dame)、匹兹堡(Pittsburgh)、天佑(Providence)、罗特爵尔(Rutgers)、西东(Seton Hall)、圣约翰(St.John's)、西拉克斯(Suracuse)、圣堂(Temple)、维尔阿诺法(Villanova)、维吉尼亚理工科技(Virginia Tech)、和西维吉尼亚大学(West Virginia)。以团体而言,大东方联盟有个以宽广为基础课程的传统,此传统由经常专注于学术完整性的行政管理人与教练们领导著。其学生运动员有极高的毕业率,他们的学年成绩纪录反映出大学间运动与学术的平衡。
大十联盟(The Big Ten)
此联盟创设于1896年,于1996年庆祝其百年纪念日。大十联盟的基本成员如下: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普度大学(Purdue University)、及威斯康辛大学(Univ
ersity of Wisconsin)。印第安大学(Indiana University)及爱阿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与1899年才加入联盟,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于1912年加入。芝加哥大学则于1946年退出,而密西根州立学院(现为密西根州立大学)于三年后的1949 年加入。大十的最新会员为宾州州立大学,于1990年加入。大十联盟的会员院校在很多学术、研究、与运动范围内均有合作关系。此共同合作团体经由两个组织组成:学校合作委员会(CIC)及国际活动公司的中西大学共同融资财团(MUCIA)。
太平洋十联盟(The Pacific 10)
太平洋十联盟的根源即是众所皆知的“Pac 10”,可追溯到80年前1915年太平洋岸联盟(PCC)之成立。原始成员包括四所学校:加州伯克莱大学(University of Valifornia at Berkeley)、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奥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及奥勒冈州立学院(Oregon State College;即现今的奥勒冈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太平洋十联盟现今的成员有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加州伯克莱大学(University of Valifornia at Berkele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奥勒冈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史丹佛大学(Standford University)、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及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太平洋十联盟中,在院校会员的学术部门、工作成员、与研究中心之间,有着很多共同合作及改变范围。
东南联盟(The Southeastern Conference)
东南联盟于1933年成立,取代于1894年早已存在的较早组织。此联盟的院校成员有:阿拉巴马(Alabama)、阿肯萨(Arkansas)、奥本(Auburn)、佛罗里达(Florida)、乔治亚(Georgia)、肯塔基(Kentucky)、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密西西比(Mississippi)、密西西比州立(Mississippi State)、南卡罗莱那(South Carolina)、田纳西(Tennessee)、及凡德彼大学(Vanderbilt)。 东南联盟的学校,在学术与研究计划方面,作宽广且多元性的合作,而这些学术与研究计划则有益于参与的院校及其服务的社区。
其他联盟(Other Conferences)
总计美国大约有三十所学院联盟。这些联盟的院校成员包含许多知名学校,因数目太多无法在此赘述。不在上述被提名的联盟如下:美国东部联盟(America East)、大西洋岸联盟(Atlantic Coast)、大西洋十(Atlantic 10)、大天(Big Sky)、大南方(Big South)、大十二(Big 12)、大西方(Big West)、殖民地运动协会(Colonial Athletic Association)、美国联盟(Conference USA)、大西洋地下铁运动联盟(Metro Atlantic)、中部美国(Mid-American)、中部北美大陆(Mid-Continent)、中部东大西洋联盟(Mid-Eastern Atlantic)、中西大学间联盟(Midwestern Collegiate)、密苏里流域联盟(Missouri Valley)、东北联盟(Northeast)、俄亥俄流域联盟(Ohio Valley)、爱国联盟(Patriot League)、南方联盟(Southern)、南地联盟(Southland)、西南运动联盟(Southwestern Athletic)、阳光带联盟(Sun Belt)、横贯美国联盟(Trans America)、西岸联盟(West Coast)、及西部运动联盟(Western Athletic)。不属于特别联盟的学校则属于“独立”学校。
三、中国主要大学联盟
C9联盟:2009年10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9所国内名校结盟。
中国――加州系统10+10联盟:10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联盟,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卓越联盟(同盟):以同济大学为首的9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的简称。
华约联盟:以清华大学为首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包括: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约联盟:是以北京大学为首的高校自主招生联盟,包括: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和香港大学。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十余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
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简称“E8”):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后加入)、浙江理工大学(后加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电气产学研战略联盟: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沿海高校联盟:钦州学院、辽东学院、渤海大学、唐山学院、南开大学、滨州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南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青岛大学、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台州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
高校就业联盟:西安理工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
西部高校研招联盟: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等16所高校。
中国法学“常春藤联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苏州大学。
湖北高校师范教育联盟: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大学、三峡大学、江汉大学、长江大学、咸宁学院、孝感学院、襄樊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黄石理工学院、荆楚理工学院等16所开设有师范类专业的高校。
东北高校教学联盟: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上海高校联盟: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筑与力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经济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后加入)。
北京高校教学共同体: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北京林业大学。
湖南高校绿色联盟:湘潭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环保学院、国防科大、中南林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和湖南环境生物学院。
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安徽省27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包括安徽科技学院、合肥学院、宿州学院、铜陵学院、皖西学院、黄山学院等。
重庆市大学联盟: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四川外语学院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加盟高校有210所。
高校联盟调查报告
我国近几年出现了近二十个高校联盟,如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名校组成的“C9联盟”;由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组成的“E8联盟”等,这些高校联盟都是在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方面的合作或者某几个方面的合作。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85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91.0%的受访者支持高校结盟实现资源共享,其中50.2%的人表示“非常支持”。78.1%的人认为,高校结盟实现资源共享的模式应在全国推广。受访者中,“80后”占47.6%,“70后”占34.0%。
一些人认为,高校联盟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求学平台,同时,也是对教师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促进。但“联盟”是否会造成高校“同质化”,使高校因为融合而失去原有的特点呢?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劳凯声说,自身特点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石,美国“常春藤联盟”也正是在融合中更加突出自身特点。
劳凯声认为,在这种联盟的过程当中,相互被同化,原来(学校)的一些特点逐步被抹煞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世界上所有出名的大学,基本都是以特色来取胜的。在中国,北大和清华都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是他们的特色是非常鲜明的。北大主要是在文理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清华大学在理工方面占有比较大的优势。这样的特色构成了两所大学不同的特点,清华大学现在虽然也在发展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但在短时间之内,恐怕很难和北大并驾齐驱,它的重点发展方向还是传统的、比较有优势的理工科的方面。所以,在学校发展的战略上,每一位大学的校长会有自己的考虑,会确定自己办学的特色和重点,因此一所大学和一所大学永远不可能完全像孪生兄弟一样,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
还有一些人认为,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后,大家就能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选择更优秀、更负责的老师的课程。这将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让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有利于教师重新回归教学,而不是像当前很多教师那样,拿更多时间发论文、抢课题,忽略与学生的交流。
调查显示,85.6%的受访者认为建立了学分互认、跨校选课等机制的高校联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政法大学教师王力(化名)则认为,高校资源共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高校结盟的初衷之一。但它更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手段,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有限。“同一专业的不同教师有自己的授课风格,人为地给老师的水平分等级,不仅会打击老师的授课积极性,还会对学校原有的教学设计产生影响。”
在王力看来,各地高校纷纷结盟实现资源共享是将来的大趋势,值得期待。但其中还有很多可拓展的内容。她认为,除了高校间的结盟,高校与企业间的结盟、合作也十分必要。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比较现实,他们需要能“真枪实刀”工作的人。而很多学生往往更在乎自己能得到什么,没有过多考虑自己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如果高校与企业间能更多地合作,或可打破当前不少大学生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供需不符等困局。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道菜,我们不仅要通过高校联盟,多方求精做好这道菜,还要学会如何将这道菜推销出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钟舒认为,面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实问题,学校有责任在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帮助学生打好“就业”这一仗,“高校如果一味地闭门造车,无论怎么结盟、合作,都会显得无力。”
钟舒认为,不只是大学生,高校教师也应深入到企业去实践。现在一些学校允许教师到企业挂职,但时间通常只有半年,教师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少。教师实践经验的多少,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甚至是对待实践的看法。现在很多教师也是一辈子待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缺乏实战经验。如果高校相关专业能与企业更多的结盟,或可改变这一问题。
本次调查中,89.3%的受访者认为,我们不仅应实现高校间的联盟,还应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其中,48.5%的人对此“非常赞同”。
此外,92.9%的受访者表示,大学资源不仅应在部分学校间实现共享,还应通过网络等平台与整个社会共享,惠及普通大众。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凡说,我们的大学及其附属研究机构,每年都会发表数以万计的论文,其中不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而一些有价值的、基础性的数据对后人在该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意义重大。但如今,很多这样的数据没有实现共享,或者很难获得。这使得后人可能继续做重复的研究,毫无价值。因为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这项研究已经有人做过了,相关数据也很充分了。“这也是我国论文数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引用率在100名开外的原因之一。” 所以我国应整合众多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资源,建立以推动社会和人类进步为宗旨的资源共享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