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2010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0-11-02作者:设置

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思考

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已逐渐被我国高校所认识。战略规划是高校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设定以及对如何达成目标的战略举措的整体谋划,是学校长期、中期和短期等不同时期发展思路的重要指导。

一、科学的环境分析:高校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逻辑起点

一个好的战略规划来自于对高校所处内外部环境的科学的全面分析。 既要考虑学校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要深入分析学校自身的内部状况,才能获得科学的环境分析结果。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对影响学校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趋势以及高等教育具体环境状况的考察。一般而言,影响高校发展的外部宏观环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经济环境,人口环境,技术因素,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内部环境分析包括对高校自身的文化传统、 价值观与发展目标的考察以及对学校的学术和财政方面的优势与劣势进行考察。

二、合理的战略思维: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思想引领

合理的战略思维是科学的战略规划产生的前提基础。合理战略思维的形成是对高校管理者的个人能力与学校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的考验。首先,要求高校管理者具有对学校全面把握的能力、要有远见、洞察力和创造性。其次,来自高校的集体努力,它形成于学校领导团队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战略对话和沟通,体现了集体智慧和创造性。

三、关键要素的优化: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落脚点

就推动高校的发展而言,有三个方面的要素优化是高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必须着力考虑的,一是资源。其中优秀的教师资源、学生资源与资金资源的获取是战略规划考虑的关键点。 二是能力。 高校必须把握自身的核心职能,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创新推动学校的发展。三是文化。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决定和影响着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缜密的过程保证: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路径支持

就高校战略规划的完善而言,一是应建立起专门性的战略规划研究与工作团队。二是应建立广泛参与的战略规划过程机制。三是应建立战略评估与监控机制。首先,应该通过主要绩效指标的设定来保证规划的实施及实施结果的可评价性。 其次,战略规划并非一成不变的,高校必须建立定期的规划工作评估与修订程序来推动规划的可持续引领性。

五、合理协调各方发展关系:高校战略规划制定的主导理念

协调好各方面发展的关系, 才能保证战略规划的可实施性、可持续性及科学性。一是学校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二是发展与传承的关系。三是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四是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五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高校不仅要考虑与政府、外部科研机构、企业等的战略联盟,也要考虑高校之间以及高校院系之间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来形成战略联盟。通过协调好竞争者之间的关系来更好地实现共赢。

关于加强高校战略规划与管理的若干思考

  

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只是为今后的工作绘制了蓝图,其实施有待高校管理工作的推进和组织。在以往这方面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视规划的制定而轻视规划的领导、实施及相应的评价、控制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在高校的改革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战略规划―――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

战略是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方略。它包括组织的宗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策略和政策,是对组织发展方向、未来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政策的选择或决策。规划是某工作领域中一定时段内发展诸因素的综合谋划与部署;规划是系统工程,由全局性、前瞻性、动态性和科学性四要素构成;规划是总体设计,包括规模数量、水平质量、条件支撑、投入来源、制度保障的分项设计与综合。规划的基本功能是定方位、绘蓝图、指路径。规划的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与背景、战略目标与定位、战略阶段与重点、战略措施与保障等方面。高校战略规划的实质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是高校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高校制定规划的目的是理清办学思路,主动适应社会现实,与时俱进。

二、特色战略―――高校制定战略规划的优选战略

强化特色战略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同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个性与特色,有其发展重点,特色在高校的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高校的办学特色就是高校的竞争力,也是高校的生命力。制定战略规划的关键是如何确定特色,发展特色,强化特色。实施特色战略,就是要凝炼特色、创造特色、优化特色,以特色创优势,以特色求发展;就是要把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学科建设中,促进学科建设超常规、突破性发展;渗透于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工作跃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贯彻于科学研究中,促进科研工作增加亮度、增强实力;融汇于管理工作中,促进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学科特色的成长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长久的生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较持久的影响力。

三、加强战略领导―――高校加强战略管理的必然选择

  先导性的战略是使大学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而先导性的战略制定依赖于先导性的视野。大学领导者要深入分析高校外部环境趋势,科学判断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高校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学战略,并在实施中强化战略领导。在战略实施中,战略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战略方向。

2.突出战略重点。

3.优化人才队伍。

4.培育校园文化。

四、提高战略执行力―――高校加强战略管理的关键所在

  所谓执行力,就是实施发展战略、实现发展目标的能力,就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把计划变为成果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时说得最多的“贯彻落实”的能力。

执行力对高校而言,是高校战略决策得以正常执行的基本保证,是高校按照预定目标健康发展和不断成长的基本保证,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形势下,具备强大竞争力的有力支持。战略执行力的建设不仅是战略实施、引领发展、凝聚人心的一个重要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高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高校能否成功, 30%靠战略, 40%靠执行力,其余是机遇等。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来看,成功的实践,其决策必定是科学的、管理必定是有效的、执行必定是有力的。一个好的、科学的决策,必须要有一支作风正、品行好、学识真、悟性高、能力强的干部队伍来执行和实现。

 

 

地方大学制定发展规划的战略分析和选择

 

地方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发展思路不够清晰。2010 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准备时期。在此背景下,认真审视地方大学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其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大学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制定大学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多数地方大学的认同,为数不少的地方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发展规划制定机构,有效地推动了其规划制定工作。但是,由于理论技术准备不足、人员素养参差不齐等因素的影响,地方大学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

(一)发展目标雷同

为数不少的地方大学,如 22 所省部共建高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大多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或者以“研究型大学”为长期、终极目标,乏于多元化的目标选择。

(二)发展定位模糊

部分地方大学的发展规划只是应教育部要求而作,忽略了内在的独特价值,规划文本单纯成为被检查的对象,不能通过研究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结合自身特点,规划出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
  
(三)重点不够明确
   
部分地方大学规划的重点发展工作过多,有的甚至多达十几项,没有合理确定一定数量的主攻方向,不能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突破学校的薄弱环节,进一步突出、巩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四)可操作性较差

部分地方大学对规划类型性质认识不清,不能有效区分战略型规划和操作型规划,使操作性、实践性大为降低;或缺乏相应的控制与反馈的机制和措施,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效益的提升。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地方大学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密切相关。地方大学要想走上科学健康的发展道路,首先需要制定好自身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在制定发展规划过程中,做好办学现状分析和战略目标确立两方面的工作。

二、地方大学制定发展规划的战略分析

办学现状分析要求地方大学进行全方位的剖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对自身所处环境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 对未来社会变化与发展的趋势作出合理描述与预测, 这样才能在学校现实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国家政策环境。

2.区域经济环境。

(二)内部资源分析

1.办学资源。

2.科研水平。

3.地理位置。

三、地方大学制定发展规划的战略选择

任何一所地方大学,只有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才能明确今后的发展道路和投入重点;只有找准了在省市区同类高校中、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在国际各类高校中所处的位置,才能进一步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定位;只有明确了学校已有的特色和优势,认清学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才能扬长避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一)明确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大学分层建设发展的政策导向不够明显,地方大学发展划一性较为突出,大学个性弱化。多数地方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集中在“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或以研究型大学为终极建设目标,导致办学个性和特色缺失。

(二)找准发展定位

地方大学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找准自身位置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其定位是否准确的关键在于是否同时符合政府战略规划和自身传统优势两方面的要求。

(三)打造办学特色

任何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一味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地方大学制定发展规划,就是要在理性分析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与科学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基础上,解决“发展什么领域”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



青岛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我国大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管理传统,即制定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对应,很多大学都在制定和实施自己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在有些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促进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当然,也有不少大学因为各种原因,尽管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但由于未能将其付诸实施,导致战略规划的各种设计落空。

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

就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作用而言,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认识。从理论方面看,主要表现为:

第一,它有助于大学形成一种系统理性的发展哲学。发展战略规划为人们提供的是一种整体思维,它将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纳入一个全景式的思维之中,使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大学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二,它有助于大学形成一套全员主动参与的管理理念。

第三,它有助于大学形成一个注重效率的发展观。

发展战略规划对一所大学的实际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使大学发展明确了行动方向。

第二,它发挥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第三,它为人们提供了工作的依据。

二、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既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工作,又是一项社会性、艺术性工作。就其科学性、技术性而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需要运用科学的信息搜集、统计和分析手段,运用科学的预测模型,尊重客观事实,追求其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和现实的可行性。一般而言,大学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自己组织团队制定。团队成员对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关系比较熟悉,对领导的意图比较清楚,对各方面的发展愿望比较了解,具有熟悉校情的优势。不足之处是团队成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且难以超越内部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从整体上前瞻性地把握大学发展战略。

第二,聘请专业团队帮助制定。专业团队的优势在于能够超越局部利益,站在整体的角度思考大学发展问题。不足之处在于他们难以做到深刻透彻地了解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难以全面认识大学内部的各种传统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第三,本校团队与专业团队合作编制。这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比较理想的方式,它有助于双方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既能深入了解校情又有专业水准,从而保证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在对待发展战略规划的态度上,很多大学都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种误解认为,制定规划就是把领导的意图变成文本。

第二种误解认为,制定规划可以靠秘书班子妙笔生花。

第三种误解认为,规划要解决的是眼前的问题。

编制发展战略规划需要采取一些常规的步骤和方法,比如,立项决策,组织班子;采集信息;调查研究;形成思路;多方沟通;起草文本;反复修改;达成共识;决策采纳;等等。除了这些一般方法和程序之外,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还需要有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在青岛大学的规划中,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深度信息采集。

第二,重视全员参与。在制定规划时,我们将学校方方面面的人员都包括进来,让大家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通过访谈、座谈会、汇报会、报告会等多种途径,让全校教职员工都了解发展战略规划,让大家一起思考学校的发展问题。

第三,重视开展中长期规划设计。很多大学通常只做五年规划,但青岛大学设计了2030年的发展路径,目的是让学校看到一个比较长远的发展需要和前景,并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识。

第四,重视子规划集群的协调。编制规划是要付诸实施的,因此,各部门、各院系的规划一定要与之一致、互相配合。青岛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出来后,各种子规划陆续制定出来,不仅如此,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各部门、各院系的年度工作计划都以战略规划为依据,为落实战略规划的各项目标服务,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发展局面。

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

在很多大学,规划制定的过程往往是严肃认真的,但规划一通过就被束之高阁,规划文本完成之日就是规划失效之时。规划编制完成后,青岛大学召开了实施规划动员大会,提出了实施规划的具体计划和措施。总结青岛大学的经验,在规划的实施上,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领导特别重视。规划制定出来后,青岛大学领导没有将其弃置一边,而是将其作为实际工作的航标、将领导意志统一到规划的实施上来,不另搞一套,保证了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第二,组织落实到位。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青岛大学做到了组织到位,在原高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发展规划处,赋予该处组织执行和检查协调规划实施的权力。

第三,措施得力有效。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学校经常组织全校性的教育思想报告会,邀请全国知名的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学者为教职员工作学术报告。

第四,过程严谨严格。青岛大学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将发展目标和任务分解到每一年,并制定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年终进行考核。

 

 

美国高校战略规划过程模式评析

 

  面对环境的急剧变化和激烈竞争,高校战略规划对引导学校科学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美国高校在战略规划研究与实施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6种主要模式。

一、美国高校战略规划的六种主导模式

1.理性模式:以预测为基础的理性过程

这一模式将整个战略规划过程分为:明确使命与目的、制定战略和明确战略重点、评估三个阶段。

2.资源分配模式:依据战略重点分配资源的过程

该模式将整个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诊断阶段。第二阶段是制定战略规划,确定战略重点。第三个阶段是根据战略需要分配资源。第四个阶段是评估战略。

3.布赖森模式:战略变革循环过程

该模式认为,完整的战略规划应该包括制定规划、实施规划、评估和修正规划。

4.纳特和巴可夫模式: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的过程

它包括:对组织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采用SWOT法对组织的形势进行评估,分析组织的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确定战略议题及战略重点;制定备选战略;对战略进行可行性评估;对利益相关者和资源进行管理。

5.系统模式:战略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第一阶段是为制定战略规划做好相关准备。接下来的7个阶段的任务是:内部环境扫描,分析组织的使命、结构与现有的财务状况;外部环境扫描,收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教育、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了解现状,分析环境发展的趋势,分析现状与发展趋势将对组织产生的影响;形成愿景;匹配愿景与现状;比较组织现在的使命与将来的使命、现在的结构与将来的结构等,找出差距;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任务和目标、资源与实施人等战略;更新与修订规划。

6.关键绩效指标模式:完成绩效指标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帮助高校进行决策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主要由10个阶段组成:制定对组织特定活动结果或组织状态进行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即关键绩效指标;评估外部环境并将其与关键绩效指标结合进行矩阵分析;评估组织内部环境并将其与关键绩效指标结合进行矩阵分析,了解组织优势与劣势;采用SWOT法分析组织的机会、威胁、优势与劣势;初步提出战略建议,将战略与关键绩效指标结合进行矩阵分析;以关键绩效指标为基础分析战略建议的可行性;制定每一类绩效指标的发展战略;选择战略;形成书面文稿;修订战略规划。

二、美国高校战略规划模式的特点

美国高校6种战略规划模式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方法、决策、内容等各方面经历了美国高校战略规划过程模式评析不断完善的过程。

1.战略视野不断扩大

2.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

3.战略过程更注重实施与评估

4.对战略规划的准备工作越来越重视

三、启示

三十多年来,美国高校6种战略规划过程模式被广泛采用,对高校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那么,在未来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竞争异常激烈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究竟应该如何谋划,增强战略规划的前瞻性、有效性呢?

1.拓宽战略视野:关注环境,采集数据

高校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实现组织资源与外部环境的最优化匹配。规划制定者必须关注环境,加强环境扫描与数据库建设。

环境扫描要重视内外两类环境:一是扫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外部环境,分析其发展趋势,判断环境变化对高校可能产生的影响。二是扫描组织内部环境,分析组织的优势与劣势。在内部环境扫描中,要特别关注组织文化、组织领导类型、组织机构特征。

建立完备的数据库是规划制定的可靠依据。数据库涉及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人口、竞争者、招生、就业、财政、管理、教师、管理人员、专业、学生等方面。

2.加强战略准备:完善机构,有效沟通

充分的规划准备工作是战略规划成功的前提条件。首先,利益相关者要在沟通与协商的基础上,就战略规划的必要性达成共识,以减少整个规划过程中的阻力。其次,为制定战略规划作好机构与人员两方面的准备。

3.优化战略决策:因校制宜,科学决策

第一,不同的组织,其组织文化、结构与领导类型各不相同,战略应与组织文化、结构与领导类型相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二,明确组织使命,形成组织愿景。制定战略之前必须明确组织的使命,以使命引导整个规划过程。第三,灵活选择规划方法。第四,明确战略重点。第五,资源分配与战略规划结合。

4.完善战略过程:注重实施,加强评估

战略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不是单一的活动。因此,战略规划应该成为一种常态管理方式,而不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实施战略规划,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战略目的制定战略目标,根据目标确定任务,并将任务分配到下层机构和个人。战略评估可以帮助组织找出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改进以后的规划工作。这种评估有两种:一是经常性的评估,每月一评或者每年一评;二是终结性的评估,即在战略规划完成后进行评估。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合本校的评估标准与指标。

当前,我国高校战略规划必须立足科学、工于前瞻、注重过程、推动实施、加强评估,避免出现“规划规划,墙上一挂”的局面,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真正发挥指导性作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