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0-05-18作者:设置

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教育在推进这一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为使我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 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全省教育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省教育系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出发点,唱响发展主旋律,打好质量攻坚战,认真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十五”计划确定的教育发展目标圆满完成,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省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两基”巩固提高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得到落实,全省所有县(市、区)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义务教育普及程度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65%98.21%。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8.00%以上。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稳步健康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显著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14.48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30%,比2000年提高9.1个百分点。中等职业教育在调整中积极发展,在校生达到126.09万人,居历史最高水平。普通高中规模持续扩大,在校生达到188.39万人,是2000年的250.69%。城市市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45.5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02%,比2000年提高8.32个百分点,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全省普通高校发展到83所,比2000年增加了3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达到85.19万人,比2000年增长224.66%。校均规模明显扩大,办学效益稳步提高。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郑州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共建的高校。按照“211工程”标准加快了河南大学建设。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试办了研究生院。全省高校博士学位点由15个增加到10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257个增加到824个,在学研究生达1.58万人,比2000年增长393.75%。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全省高校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5个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高,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现零的突破。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教育部、科技部评估认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积极进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校已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全省高校共承担各类科技课题1.06万项,共获得科技经费8.10亿元。其中,承担863计划项目6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6项。全省高校与社会各界签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合同累计302项,合同金额15294万元,实现转让收入4454万元,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
  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我省每万人口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388人,比2000年增加120人;具有高中阶段学历者达到1300人,比2000年增加297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比“九五”末提高1年。
  (二)教育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办学活力明显增强。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基本确立“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了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以省辖市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和省辖市三级办学,省和省辖市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18个省辖市均设置了市属高等学校,4个省辖市布局了市属本科院校。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达到4297所,在校生达到140.55万人,是2000413.23%。其中民办普通高校达到10所,独立学院达到9所,民办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9.92万人,是2000年的875%,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11.64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达101个,在校生规模达到3.8万人。
  高校后勤社会化等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省高校运用社会化机制,新建、改造学生公寓和食堂面积达到260余万平方米。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招生、考试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等取得明显成效。
  (三)德育工作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取得进展。
  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得到进一步落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明显增强。在全省建设了一批青少年学生德育基地和校外活动场所。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的德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注重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与美育工作,加强以校风、学风、教风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课程改革得到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省所有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全部实施新课程。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培养适销对路人才。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全省高校有13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四)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教师的培养能力和层次显著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全面实施,教师来源逐步实现多元化。师德建设得到加强,涌现了一批以吴玲为代表的师德标兵。全省80多万中小学专任教师得到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实施了“百千万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骨干教师梯队初步形成。初中和高中教师达标率分别达到94.68%82.55%。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49.53%。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启动了“名校长工程”,带动了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实施“221工程”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主线,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认定了一批名职业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形成了合理的教师梯队。“人才强校工程”得到有效实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已有51位“两院”院士在高校工作并实现了我省省属院校培养院士“零”的突破。面向海内外引进51名特聘教授,重点培养了146名优秀中青年学者,资助了700名骨干教师。从2004年起,启动了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合作项目,每年共同资助100名中青年教师赴国外研修。全省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由22.30%提高到30.92%,在高校工作的博士生由494人提高到2406人。
  (五)教育投入力度加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进一步拓宽。2005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达到了220.1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全省农村教师工资的发放权全部上划到县,并按国家现行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多年来困扰各级政府的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开始探索。五年来,全省多渠道筹措资金512.6亿元,相当于同期国拨经费的63%。教育经费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使用效益显著提高。
  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办学条件发生巨大变化。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筹措资金13.1亿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264万平方米,提前一年完成了省政府确定的中小学危房改造目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职业教育双百工程、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等顺利实施,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通高等学校扩容建设工程成效显著,校园环境变化巨大,教育资源快速积累。高校占地面积达到10.15万亩,校舍面积达到2714.92万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244.87%198.18%。全省高校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6.26亿元,图书馆藏书达到5995.33万册,分别比2000年增长265.38%和126.4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建立了河南教育科研计算机网高速主干网,建成18个省辖市网络中心。教育资源库建设有序推进,课件开发日益增多。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交互教学系统、省辖市视频会议系统基本建成。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初见成效。
  (六)关注群众切身利益,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得到较好保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安排资金10亿多元,资助人数达1000万人次,覆盖了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资助面、在校生享受比例和投入资金总数均居全国首位。进一步完善了高校困难学生“奖、贷、助、补、减”资助政策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了高校学生“绿色通道”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率先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开展助学贷款业务,并创造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河南模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得到基本解决。2005年,发放助学贷款5.7亿元,资助困难学生12.3万人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得到基本保障。2005年秋季,安排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25.30万人,入学率达97.20%
  办学和招生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坚持学校收费公示制度。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费制”收费政策。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三限”政策。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的各种乱收费,进一步规范高校收费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严肃考风考纪,在招生录取过程实施“阳光工程”,维护了招生的公平和公正。
  毕业生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各级政府认真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信息平台,优化就业市场环境,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引导和鼓励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在社会宏观就业形势严峻和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保持了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基本稳定。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成效显著,语言文字、教育督导、教育科研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二、“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央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河南作为中部和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对全国的影响将会大大增强,必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省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的历史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竞争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教育战略地位将进一步落实。教育事业发展的经济支撑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全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都将有利于加大对教育这一最大的公益事业的投入。民间资本的不断积累,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将促进民间资本加快进入教育领域。全省人均GDP在达到1000美元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富裕,消费水平进入更高层次,家庭的教育消费更加受到重视,对教育的消费预期和支付能力不断提高。另外,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央对中部地区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将会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确定,中央的惠农措施将会更多,农村公益事业的经费必然增加。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教育事业将会得到更多实惠。教育的发展和需求空间将更为广阔。全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强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构建,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扩大受教育机会,接受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必将对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需求拉动。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省比较健全的教育体系,教育资源的长期积累,人才的大量培养和储备以及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等,都十分有利于我省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全省教育战线形成的团结奋进、乐于奉献、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将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需要认真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教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全省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现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育质量有待提高。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教育基础薄弱,“两基”巩固提高任务艰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急待加强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200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22%,低于全国2.82%的平均水平,基础教育主要生均教育经费指标仍居全国后列。民间资本发育不足,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普九欠账和高校贷款规模较大,全省教育投入面临偿还“十五”期间欠账和未来五年继续发展的双重压力。素质教育需要推进,教育评价制度需要改革,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需要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探索,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有待加强等。城乡、区域和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公平、公正更受关注,弱势群体子女就学、困难学生资助、招生、收费、就业以及校园安全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较多。未来五年,学龄人口变化幅度较大等等,给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决策以及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省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来说,有利条件占主导地位。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发展观念,创新教育发展思路,丰富教育发展内涵,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努力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

  三、“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一五”规划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促进公平,协调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进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断增强教育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能力。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统筹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的发展、改革与稳定,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努力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使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
  (三)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
  ――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显著提高。全省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0%左右,其中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50%左右,城市市区学前三年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省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均达到国家制定的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努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降到1%以下。
  ――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在校生规模达到350万人左右。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60万人左右。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在校生稳定在190万人左右。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在学人数达到227万人左右,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36万人左右,各类在学研究生人数达到4.5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总量的一半以上。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明显提高。若干所高等学校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的影响力明显上升,一些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全国先进水平。高校产学研结合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省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其中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达到20%左右。培育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的示范性学校。
  ――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继续发展各级各类成人教育。进一步完善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培训点辐射到村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培训城乡劳动者3000万人次左右,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积极发展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健全广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网络,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及以上者达到85%左右。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及以上者达到50%左右。普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水平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6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5%左右。专科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4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5%左右。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师德优良、素质较高、能够适应教育事业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2010年,全省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趋向基本协调。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业人员中专科及以上学历者达到10%左右。基本建立起适应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