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 策 参 考
2013年第2期
(学科评估专辑)
编者按: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
学科评估工作简介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简称:学科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此项工作于2002年首次在全国开展,至今已完成三轮评估。
学位中心开展学科评估的目的,一是服务大局,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的精神,服务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优化结构、鼓励特色、协同创新”的大局;二是服务高校,通过对学科建设成效和质量的评价,帮助高校了解学科现状、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三是服务社会,提供客观的学科水平信息,为学生选报学校、学科和社会人才流动提供参考。
学位中心坚持“自愿申请参加,免收参评费用”的原则开展学科评估工作。各单位只要有一个及以上二级学科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即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均可申请参加该一级学科的评估。第三轮评估按“新学科目录”进行,要求“拆分学科”(如原“历史学”、“建筑学”)相关学科必须同时申请参评,以客观反映学科拆分后的真实情况。
第一轮评估于2002-2004年分3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二轮评估于2006-2008年分2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申请参评。本轮评估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
学科评估采取“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与国际上主流的教育排名评估指标体系接轨,同时结合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国家级重要评估项目相关指标体系的要点保持相对一致。指标体系中“学术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项一级指标为客观指标,反映该学科的整体水平;“学术声誉”一级指标为主观指标,反映该学科的学术成就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
为加强不同学科门类的分类评估,体现其门类特色,指标体系分为“人文社科”、“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六类,各门类指标体系在保持基本结构一致的前提下,具体指标有所不同。同一个指标不同门类拥有自己特色的指标项,如考查论文发表时医学采用MEDLINE收录,理学主要采用SCI收录、工学主要采用EI收录等,但工学也可能发表SCI收录文章,因此,对不同门类指标体系均设立“收录论文数”指标,把SCI、EI、MEDLINE等各门类特色指标项融合在这一个指标中,再通过折算系数将融合的指标项计算得到一个指标值。这样,该指标既能反映不同门类的特色,又保持了评估体系基本框架的一致性。具体指标体系见表《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学术队伍 | 教师情况 | 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总数 |
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占专职教师及研究人员比例 | ||
专家情况 |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数(仅对设立院士的学科门类) | |
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 | ||
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数 | ||
科学研究 | 科研基础 | 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数 |
省部级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人文社科基地数 | ||
获奖专利 | 获国家三大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数 | |
获省级三大奖及“最高奖”、省级哲学(人文)社科成果奖数,以及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华中医药科技奖数 | ||
获发明专利数(仅对“工学、农学、医学”门类) | ||
论文专著 | CSCD或CSSCI收录论文数 | |
人均CSCD或CSSCI收录论文数 | ||
SCI、SSCI、AHCI、EI及MEDLINE收录论文数 | ||
人均SCI、SSCI、 AHCI、EI及MEDLINE收录论文数 | ||
出版学术专著数 | ||
科研项目 | 境内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 | |
境外际合作科研项目经费 | ||
境内国家级及境外合作科研项目数 | ||
人均科研经费 | ||
人才培养 | 奖励情况 | 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数 |
获 | ||
学生情况 | 授予博士学位数 | |
授予硕士学位数 | ||
目前在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数 | ||
学术声誉 | 学术声誉 | 学术声誉 |
注: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即在学术声誉调查的同时,征求专家对指标权重的意见,再综合处理后得到权重集。
四、评估工作程序
为保证“严谨规范、公开透明”,学科评估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并将以下程序对参评单位预先明示。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包括“公共数据采集”与“单位材料报送”两部分。学位中心通过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会等官方数据源获取公共数据;通过参评单位申报获取参评学科数据。
2.数据核实
评估数据真实性是评估结果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数据核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按数据采集标准,对单位填报数据进行筛查;二是开发专门系统,对多单位、多学科重复填写的数据进行核查;三是利用学位中心构建的公共信息库,开发专门系统对填报数据进行核对;四是对发表学术论文等数据进行抽查。此项工作是学科评估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核查反馈材料多达近万页。
3.信息公示
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单位填报的部分信息在参评单位范围内进行网上信息公示,接受各方异议,并对异议情况再按评估标准进行确认。
4.专家问卷调查
学科评估借鉴国内外经验,采用“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邀请专家对学科声誉、学术道德、社会贡献与学生毕业后质量等进行主观评价。主观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每个学科参与调查的一般为50-100人。
5.结果统计与发布
学科评估结果按照“精确计算、聚类统计”的原则产生。本轮评估首先按指标体系精确计算得到的原始得分,然后改变以往“四舍五入取整”产生并列排位的做法,采用“聚类统计”算法,将原始得分相近的聚为一类,使得分类更科学、同一类并列的单位更多,从而淡化名次,引导单位更加关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考虑到科研院所的特殊情况,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估数据进行统一计算,公布时分别排列。
教育部学位中心负责人解读
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
学科全面覆盖,抓住学校发展关键点
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自愿申请参评,学科参评率比第二次增长79%。全国高校中,国家重点学科的参评率为93%,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本次评估除两所“211工程”高校外,其他“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高校都申请参加了评估。
本次评估由教育部学位中心自主开展,中心不具有行政决策和行政管理职责,是按照《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学科划分,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评估对象以高校为主,兼顾科研机构。
创新评估标准体系,突出质量导向
与前两轮评估相比,本次评估的评估标准体系有五大创新措施。
一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树立学科评价的正确导向。本次评估全面改革排名性评估的一般做法,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同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克服单纯追求规模的倾向,在“比总量”和“比人均”之间找到“比质量”这个平衡点。
二是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首次引入
三是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营造学术论文评价的良好氛围。以SCI论文数单一指标评价学术论文的做法早已饱受诟病。本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如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创立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新质量文化。
四是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
五是分类设置指标体系,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进一步分门类、分学科设置指标体系,对特色一级学科设置特色指标,克服评估趋同导向。如对艺术类、建筑类、体育、工商管理等学科,设置“艺术创作水平”、“建筑设计水平”、“学生体育比赛获奖”、“优秀案例”等特色指标,鼓励不同学科办出特色。
科学规范程序,引导以评促建
可靠的评估数据是确保评估结果真实可信的根本保证。为了保障评估数据的可靠性,我们按既定程序,采取四项措施:优化数据获取模式,明确数据采集标准;使用专门系统,进行重复数据检查;利用学位中心建立的公共数据库,对学校填报数据进行比对,全面核查填报数据;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部分内容进行网上公示,并对异议情况再按评估标准进行确认,确保评估工作公开、公正、公平。
为了保证评估程序的科学规范,此次评估除邀请本学科专家外,还特邀了部分来自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30多个部委及大型企业的近500名行业、企业界人士。评估过程中,为保证严谨规范、公开透明,学科评估严格按照数据采集、数据核实、信息公示、专家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发布的程序进行,并将以上程序对参评单位预先明示。
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工程”高校占73%,“211工程”高校占84%。与前两次评估比较,传统学科评估结果相对稳定,新兴学科有一定波动,学科内涵界定宽泛的学科结果变化相对较大。
分析问题、查找不足也是此次评估关注的重点。学位中心将深入挖掘评估数据,对全国、地区、高校进行学科水平布局分析、重点建设成效分析等。特别是根据需求,为参评学校提供《学科分析报告》和《单位参评学科整体分析报告》,做到以评促建。由于本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的多维评价办法,很多学校把此次评估纳入了学校自我管理的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本次评估学科覆盖面广,数据量大,信息较全面。但任何评估都有一定局限性,此次评估不是政府的行政性、审批性评估,只是给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参考,希望不要过分关注评估得分和排位,能够理性看待、合理使用。
专家观点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军:学科是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基本单元,学科水平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特色也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讲,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学科的竞争。我们常提到的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开展学科评估工作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推动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并让学生、社会了解我们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育能力、水平和质量。
这次学科评估力图构建全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一是强调质量,淡化规模。二是创新学生质量评价模式,开创学生质量评价的新视角。三是创新学术论文评价模式,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教授:学科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如果总量指标和规模指标比重较大,容易引导学校注重数量和规模,并容易使高校办学产生同质化的问题。本轮学科评估采用多项代表性指标代替总量指标,并对规模指标设置数量上限,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改革,有利于抑制高校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将工作重心放在充实学科内涵、提高学科水平上,同时也更有利于高校突出特色,形成多元化学科形态共同发展的局面。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教授:本轮学科评估,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基本教育命题的进一步深思。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取得期望的成就?能否为社会所需,得到社会的认可?可信的答案应来自受教育者自身以及社会的反馈。我们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中,不断践行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海军教授: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本次学科评估的四个一级指标之一,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个一级指标的重心放到学生身上了。
武汉大学周叶中教授:本轮学科评估撼动了以往“SCI论文数”独霸鳌头的地位。通过定量计算代表性论文的被引次数,而对于引用低的最近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则邀请专家进行定性评价等,多视角、多方位地评价代表性论文质量,这更能全面反映出论文的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术论文的评价指标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导向具有极强的牵引作用。同时,这也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的科研导向提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必须在科学评价模式的指导下,加强学术论文的质量建设。
南京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办公室主
华中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郭兴蓬教授:应当继续坚持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淡化科研经费、强调专利成果转化,并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本学科专家对包括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在内的学科声誉进行全面评价。
附件1:
2012年部分大学排名第一的一级学科统计(含并列)
北京大学(16个):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力学、基础医学、药学、护理学、艺术学理论
清华大学(14个):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核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设计学、生物学
中国人民大学(9个):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北京师范大学(5个):教育学、心理学、中国史、地理学、生态学
中国农业大学(6个):农业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
武汉大学(4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3个):机械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临床医学
南京大学(3个):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
华中科技大学(3个):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东南大学(3个):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艺术学理论
浙江大学(2个):光学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个):物理学、地球物理学
资料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附件2:
河南高校部分学科参评情况
河南高校中,只有7所大学参评,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排在学科前十名的有郑州大学的考古学(第七名),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第五名)。河南高校部分学科参评情况整理如下:
人文社科类:
学科 | 学校及名次 |
0101 哲学(57) | 郑州大学:38 |
0201 理论经济学(55) | 河南大学:31 郑州大学:48 |
0202 应用经济学(88) | 河南大学:36 郑州大学:57 |
0301 法学(86) | 郑州大学:21 河南大学:44 |
0303 社会学(39) | 郑州大学:34 |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121) | 郑州大学:17 河南大学:31 |
0401 教育学(59) | 河南大学:18 |
0402 心理学(32) | 河南大学:17 郑州大学:30 |
0403 体育学(53) | 河南大学:17 郑州大学:42 |
0501 中国语言文学(85) | 河南大学:26 郑州大学:45 |
0502 外国语言文学(92) | 河南大学:27 郑州大学:52 |
0503 新闻传播学(48) | 河南大学:19 郑州大学:23 |
0601 考古学(35) | 郑州大学:7 河南大学:16 |
理学类:
学科 | 学校及名次 |
0701数学(102) | 郑州大学:36 河南大学:47 |
0702 物理学 (87) | 郑州大学:25 河南大学:41 |
0703 化学 (82) | 郑州大学:27 河南大学:48 |
0710 生物学 (100) | 河南大学:42 郑州大学:64 河南农业大学:53 |
0713 生态学 (78) | 河南农业大学:38 河南大学:45郑州大学:47 |
0714 统计学 (87) | 郑州大学:45 河南大学:60 |
工学类:
学科 | 学校及名次 |
0801力学(39) | 郑州大学:26 |
0802 机械工程(102) | 河南理工大学:64 郑州大学:65 |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98) | 郑州大学:23 |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45) | 郑州大学:30 |
0808 电气工程(41) | 郑州大学:32 |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50) | 郑州大学:47 河南大学:47 |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74) | 郑州大学:47 |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83) | 郑州大学:42 河南大学:54 |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20) | 河南大学:48 郑州大学:77 |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68) | 郑州大学:24 河南大学:56 |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82) | 郑州大学:58 河南大学:58 |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51) | 河南工业大学:14 河南农业大学:34 河南科技学院:34 |
0833 城乡规划学(32) | 郑州大学:26 |
0834 风景园林学(38) | 郑州大学:36 |
0835 软件工程(106) | 郑州大学:42 河南大学:59 |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21) | 河南理工大学:5 |
管理学:
学科 | 学校及名次 |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102) | 郑州大学:70 |
1202 工商管理(115) | 郑州大学:50 河南大学:50 |
1204 公共管理(60) | 郑州大学:23 河南大学:41 |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28) | 郑州大学:12 |
艺术学:
学科 | 学校及名次 |
1301 艺术学理论(34) | 河南大学:24 郑州大学:31 |
1302 音乐与舞蹈学(38) | 河南大学:17 郑州大学:33 |
1303 戏剧与影视学(22) | 郑州大学:19 |
1304 美术学(48) | 河南大学:27 |
1305 设计学(54) | 河南大学:34 |
注:学科后面括号内的数字代表参评的高校数,学校后面的数字代表该校在此学科的排名情况。如:
0101 哲学(57) | 郑州大学:38 |
表示在哲学学科评估时,共有57所高校参评,郑州大学位列第38名。
附件3:
我校现有13个省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这些学科排在前5位的国内高校分别是:
序号 | 学科名称 | 国内前五位的大学 |
1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
2 | 机械工程 | 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
3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 |
4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
5 | 电气工程 | 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 |
6 | 化学工程与技术 | 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
7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
8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
9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
10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四川大学 |
11 | 设计学 | 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江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 |
12 | 工商管理学 | 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 |
13 | 管理科学与工程 | 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注:轻工技术与工程除了上述前五名高校外,还有陕西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大连工业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