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 策 参 考
2013年第4期
(高校工科人才培养)
领导批示:
编者按:在高校流传这样一句话,一流学生读金融、二流学生念IT、三流学生才读工科;工科生毕业后,还有部分继续逃离工科,从而造成了国家科技腾飞极其渴求的优秀工科生供不应求。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又该如何破解这一问题?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编写了本专辑。
一、工科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依靠的是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高校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工程技术的水平和发展的速度,决定国家的工业竞争力。然而近几年,在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1.工科面临严重人才缺口
2012年11月下旬,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最新研究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高科技企业将面临约4000万的技术人才缺口,位于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所受打击将尤为“沉重”。按照报告估算,在2020年,中国将面临2200万人的工程技术人才缺口。
二战后至今,美国本土学生对工科的兴趣普遍下滑,普遍青睐金融、会计、法律类等应用文科。美国从中国、印度等国家大量引进工科人才,填补本土工科人才供给不足。
在德国,急缺1.5万名工程师,很多理论型人才无法适应新的市场;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学工科,外国公司争相高薪挖人。
在日本,日本数字技术行业缺少近50万工程师,日本青年人正在向西方靠拢,选择金融、医药,或艺术,而不进入平淡无奇的制造业。
沙特阿拉伯,89%从业人员来自国外,特别是技术人员,很多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英国、澳大利亚、南非、波兰等也出现了工科人才缺乏的现象。
2.工科生不等于工程人才
目前,全国大学生30%以上是工科生。但这些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的学生并不能和工程型人才画等号,相反众多学生成了写写论文的工程学术型人才。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做的多为书本上的课题,而非车间工地的项目,集中在应用基础理论、仿真计算、新功能开发等方面,对工程环境和需求极不熟悉,难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其中的优秀学生日后可能发展为“工程科学家”,但还是不同于贴近工程实际的一流工程师。
3.无工程背
名师出高徒,但问题是国内高校极其缺乏“工程型师资”。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说,目前工科教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背景不足,尚难适应工程人才培养之需。当下,国内不少工科博士毕业后就直接留校,教育背景只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反观国外,尤其是在德国等一些工程强国,只有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程经理资历者,才能进入高校成为工科师资;还有如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工科教授也往往长期担任企业工程专家。
4.对工科宣传不够
调查发现,小学生崇拜歌星和科学家的不在少数,对工程师的理解却极为模糊,在“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选项中,仅有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
高校招生宣传被认为是普及专业“到底是什么”的最佳时机。然而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是并非报哪个专业,而是能不能考上,考哪个学校。另外,因为篇幅的限制,目前各高校提供给中学生的专业介绍一般都充斥着专业术语,对中学生来说可能就是“天书”。比一份通俗易懂的专业介绍更重要的是一份专业规划图。要说清“某一专业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并不容易,比如行业对这一专业到底需要多少人,每个人在其中的位置都是干什么的。所以,高校的专业介绍可偏重于专业规划。
二、工科人才极度匮乏的原因
工科人才的极度匮乏正在成为我们国家下一步发展的瓶颈,也是当代的世界性难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专业备受冷落
在当今的中国,招收状元概率最高的院系之一,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3或1/2选择经管专业。以金融专业为例,1992年,全国只有40多所高校开设此专业,而到2006年,开设这一专业的高校增加到600多所,毕业生人数增加了近10倍,“而且录取分数基本都在本校名列前五”。 经管专业已经逐渐代替工科专业。如今,大学校园开始流行新的顺口溜:“一流学生学财经(最热是金融),二流学生学高科技(如计算机),三流学生学(传统)工科。”
所以高校一些传统专业备受冷落,生源严重匮乏,生源质量普遍偏低,特别是工科专业。甚至有的在读工科生也纷纷逃离工科。从武汉几所高校近两年学生转专业情况表,发现不少工科学生转到了经济、管理等有“钱途”的行当。一位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介绍,甚至有学生转专业不成,费尽周折退学复读再考过来,而已经工科毕业的大学生也纷纷跨专业考研、考公务员、创业等。
2.工科生学业艰苦、工作环境差、收入低、社会地位低
很多工科生由于专业的缘故,需要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做着枯燥的实验。毕业后,工作在杂乱的车间里、忙碌在轰鸣的机器上。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上远低于经济学专业大类。
工商管理、经济(包括财会、金融、经济学)等专业业务发展迅速,其升职也快。相比之下,工科生升迁之路漫长得多,一般专业毕业生实习期就长达一年,评到高级工程师需要20年左右。
中国工程院曾经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做过一项调查: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或“偏低”,对个人收入的满意度仅为53.75%。而2009年7月,中国科协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则显示,由于工作压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机会更愿从事企事业管理、公务员等其他职业。专家就此解读认为:“这表明我国尚没有建立尊重工程师职业的社会文化,工程师职业的吸引力较弱。”
三、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
清华大学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
他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多,想当工程师的少。即使是国内已经开始有意识增加的科普,也很多是对科学的宣传,讲原理多,少了工程的成分,比如会讲飞机的起飞原理,但是这个飞机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的生产、组装流程怎样则很少能看到,“其实这同样能吸引孩子的兴趣。”
在他看来,没有工程就没有现代文明,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工程技术的支撑,这对于工科的复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益龙:工科专业毕业生的“流失”现象,不仅仅是某个教育领域出了问题,而且主要是源于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的“推力”作用。一些金融、经济、管理等岗位受到追捧,也是由于这些岗位的收入报酬水平较高。
他说,国外的某些政府在对待那些冷门而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上,常常会出台一些“补偿政策”,如通过政府资助来提高员工福利待遇、薪金水平等来弥补行业间的差距。对于我国来说,政府除每年通过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教育结构的调控外,也可以考虑从整个社会层面加强再分配政策的调控力度,以平衡社会各个行业的利益关系。
清华大学高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应该进行工程师创新能力再培训。我国现有工程科技人员约1200万人,应选择其中10万优秀者进行3—6个月的工程创新再培训。包括集成创新、设计创新、创新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充实前沿科技、创新案例、交叉学科和人文知识等,使之增强创新精神。中国的工程科技及其人才有可能成为世界上两道亮丽的风景线。他表示,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的高潮中,中国的工程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都将得益于此。
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处长李茂国:在“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中,拟对“工程型教师”与“学术型教师”采取不同的考核体系,考核工程型教师的指标不再仅仅是SCI论文、科研经费等,而是工程设计案例、工程专利、企业服务能力等。对于已有师资,送到企业、下到基层“回炉”尤显必要;对于新教师入职,则优先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胡瑞文:建议对工学人才培养进行结构性调整。在
胡瑞文等建议减少明显供过于求的管理类、艺术类专业招生人数,压缩专科层次中管理学、艺术学、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招生人数,扩大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工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