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2013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13-05-15作者:设置

 

 

2013年第7

 

领导批示: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部属高校相比,省属高校的发展资源十分有限。部属院校往往凭借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优良的师资,囊括了大部分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及其奖励,省属高校难以拿到国家级课题和奖励,更难拿到重大项目。而武汉科技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却凭借独特的发展思路脱颖而出,武汉科技大学6年获14项国家科技奖,齐鲁工业大学连续获4国家科技奖。这两所学校的经验,能为其他省属高校的发展带来什么启示?编者围绕此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了此专辑。

 

 武汉科技大学发展思路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医、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由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

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优秀科研成果日趋突显,6年获14项国家科技奖,获奖数排名居全国地方高校第二,2012年获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各一项,在2012年度国家三大科技奖励通用项目统计排序中位列36名,成为同类高校中的排头兵。

在高校云集的湖北,仅部属重点高校就有8所,在争取政府投入、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竞争激烈。论名气、认可度、政策、人脉,部属大学往往都比省属高校好得多。资源的匮乏,竞争的激烈,要求武汉科技大学具备独特的发展战略眼光。

一、找准钢铁冶金专业优势,实施特色突破

纵观武汉科技大学的发展历程,学校因“钢铁”而生,行业基础和优势尽在钢铁之中,该校钢铁冶金及其相关学科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其中高温耐火材料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前沿地位。

近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以钢铁冶金专业作为发展的突破点,围绕钢铁冶金大做文章,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专门设计、发展冶金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通过调整院系、增设、改造专业,构建了完整的“大冶金”学科体系,其专业覆盖了冶金生产链的所有环节,保证武汉科技大学在冶金这个领域是无懈可击的,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也多出自这些优势学科。

同时,武汉科技大学在选题立项上向钢铁冶金行业靠拢,强化科技创新意识,确定科研重点,做别人不做的冷门偏门项目。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孔建益教授说:“立足冶金显优势,服务行业求发展,是学校科技攻关选题立项的一个原则。”只要行业有需求,武汉科技大学的科研队伍就迎难而上,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武汉科技大学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跻身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2000,原国家冶金局将“含铁渣尘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列为冶金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以钢铁冶金特色鲜明的武汉科技大学为主持单位。张一敏教授及其科研团队经过七年系统攻关研究,项目获得该校十年来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由该校祝洪喜教授带头,依托耐火材料学科优势,立项研究的“钢铁冶金储运与精炼设备炉衬材料长寿高效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武汉科技大学获得的14项国家科技奖中,有12项都与钢铁冶金有关,获得的28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中,五项科技进步一等奖全部与钢铁冶金有关;学校每年能拿到2000万元左右的钢铁冶金专项经费。

二、联动地方经济,达到双赢

武汉科技大学积极与地方经济联动,既服务区域,自身也得到了发展。以湖北为例,当地重工业发达,钢铁、汽车制造业拉动着周边中小企业发展。为保证在湖北区域内的影响力,武汉科技大学负责人亲自牵头组建了博士团、教授团、专家团,主动走访湖北各地,为政府、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武汉科技大学还选派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驻扎各地,担任“科技特派员”,了解业内需求。

学校与武汉、黄石、孝感等地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占领了湖北省内钢铁工业科研的较大份额,在中南地区一线钢铁工业技术支援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武汉科技大学与武汉钢铁集团联合攻关,在全面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基础上,实行再创新,自主开发了四大系列取向硅钢产品及制造技术,彻底改变了武钢取向硅钢生产受引进专利技术束缚的局面。目前,“武钢取向硅钢制造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学校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学校的科研实力也借由这些行动明显增强。近5年,武汉科技大学承担国家、省市和企业的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6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业,科研经费连续7年过亿,80%以上的科研成果顺利实现同期转化,这是地方经济和学校发展的双赢。

三、搭建校内外科研平台

近年来,各种高新技术在钢铁冶金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给钢铁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武汉科技大学在全校树立“大科学”理念,通过在校内加强学科融合、在校外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了科学研究的大平台。

学校加强钢铁冶金学科与材料、机械、化工、自动化、控制等学科的联合,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整合,成立“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冶金装备及其控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大平台,促进学科交叉渗透。

同时,学校与企业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企业技术难题成为教授科研课题,企业车间成为教授研发平台;教授成为企业技术顾问,科研成果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武汉科技大学先后与武钢、柳钢、新冶钢、水钢、韶钢、广钢、山西海鑫等国内特大型企业签订全面合作协议。项目形成的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武钢、宝钢等56家大型特大型钢铁企业,提高了设备寿命和钢质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齐鲁工业大学概况及学校发展思路 

    齐鲁工业大学是一所涵盖工、理、文、经、管、法、医等7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是高水平的工业大学,2013年由山东轻工业学院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各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明确指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之一。在这一方面,齐鲁工业大学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也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几年来,齐鲁工业大学通过凝炼办学理念、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实施校企合作等途径,特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一、凝炼办学理念,彰显特色

一所大学的特色不仅是一所大学历史的沉淀,更是高校生存发展的一种战略。几年来,正是科学的定位引领着齐鲁工业大学走上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学校坚持实施学科领校方略,建立了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实验室)为骨干的学科体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依托优势学科平台强化专业建设,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近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5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

二、推进科技创新,提升特色

齐鲁工业大学在科研上取得突破的关键原因之一,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积极服务行业和社会,支持轻工行业科技创新。对于行业特色突出的齐鲁工业大学来说,其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势专业,包括造纸、食品、发酵、皮革等,为学校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拓展了科技创新的空间,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齐鲁工业大学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核心作用,形成自主自愿的结合和协同,在竞争中协同,在协同中竞争,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重大创新成果。

2012年,齐鲁工业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陈嘉川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完成的速生杨高得率浆的酶精制与配抄关键技术获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奖项实现了该校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据统计,2012年度全国共有44项成果获得一等奖,山东省仅有两项。

三、积极实施校企合作

齐鲁工业大学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的又一因素,是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结合点上形成创新点。学校与企业共建联合研究机构,坚持从产业需求出发,以创新为驱动,面向一个技术领域进行长期技术合作,不仅解决实践问题,同时对学科交叉、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学校还鼓励广大教师走进工厂企业,为经济建设一线服务,在产学研合作的平台上一展身手、屡建奇功。

    齐鲁工业大学以秦梦华教授为负责人的团队历经十几年的研究,联合华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在降低打浆和磨浆能耗、废纸的清洁化生产及提升纸浆的品质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和创新,解决了制浆造纸工业中生物酶的选择性降解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获得了多项原创性理论成果,创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造纸纤维生物酶解关键技术体系,先后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2012214,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秦梦华教授领取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也是该年度造纸行业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近年来,齐鲁工业大学和企业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一等奖2项,为山东省轻工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齐鲁工业大学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始终传承着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锐意进取的铺路石精神,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基础产业,打造学科专业比较优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学科领校、开放活校办学方略指引下,齐鲁工业大学以特色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