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3年9月29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复旦坚持“改革进行时”:改革放权 学术回归
作为国内最早展开自主招生、通识教育、书院制、改革教师升迁“只数论文”等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的知名大学,复旦自觉穿上改革“红舞鞋”,始终坚持“改革进行时”。
以鼓励学者自由探索见长的复旦,近年更多面向科技和知识创新的前沿,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学者将个人学术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更多搭建大团队协同式研究平台,重大学术成果接连涌现。多元化考核,以制度鼓励“板凳甘坐十年冷”。2010年,复旦大学从历史系和国关学院开始试行“代表作”和同行评审制。“代表作”制度在文科院系试行两年,有40多名教授、副教授候选人提出申请,1/3成功晋升。2012年,制度在全校推开。学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长线研究成果,开始发力,进入显性收获期。小步快走,探索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之道。民主办学,在复旦决非空话。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这在国内大学属于“标配”,从2010年至今,复旦先后对其实施重组、改造、完善:将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事务归并一处;2011年成立负责制定全校教学改革方案的新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由对教学有热情的教师们组成。(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9月26日)
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
表现不俗论文八成出自高校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今天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16.47万篇,其中4.35万篇论文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这些表现不俗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6.4%,较2011年增长了1.4%。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家级基金资助产生的国际论文13.47万篇,约占本年度我国国际论文总数的81.8%,其中83.3%来自高校,15.6%来自研究机构。统计还表明,在2012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中,81.8%来自高校,16.9%来自研究机构;表现不俗论文产出较多的集中在化学、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和数学等10个学科;表现不俗论文产出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省市。
截至2013年9月1日,我国每篇国际论文平均被引用6.92次,比上一年度统计时的6.51次提高了6.3%,但与世界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10.69次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年9月26日)
让学生成为“不一样的人”
——西南大学探索“五分”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西南大学近年来探索建立本科生培养目标分层、学科专业分类、教学内容分级、培养过程分段、学生管理分流的“五分”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五分”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目标,就是充分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力,将每个在校本科生都培养成“不一样的人”。1.实践激发创新。西南大学构建了校学生创新基金、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大学生科技竞赛等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在校本科生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培养和提升科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2.创新点燃梦想。为了让在校本科生们“各有千秋”,西南大学共设立了本科生创新基金项目500余项,获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0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50项。3.梦想成就未来。在鼓励在校学生实践创新的同时,西南大学也注重引导他们创新创业。(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9月27日)
襄阳为大学生就业搭建新平台
为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襄阳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场地支持、项目指导、基地搭建、生活保障等各个层面实行“创业之初当导师、创业之中当保姆、创业之后当保安”的一条龙服务,真正把襄阳打造成高层次人才创业就业的乐土。其中,在资金扶持上,入选“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优秀人才,最高可获300万元资助;到襄阳的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的本科生,政府每月给予700元补贴,最长可达3年。
“隆中对”是由湖北省委人才办、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和襄阳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大型系列活动。去年襄阳成功举办了“隆中对·创新与人才”活动,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领导和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位知名院士、专家、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齐聚襄阳,建立了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和7个高层次研究中心,使这一活动成为国内知名的人才交流平台。(来源:光明日报,2013年9月28日)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