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发布时间:2014-03-21作者:设置

 

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4321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走进高校 新闻特别行动
立足国家需求,瞄准学术前沿,山东大学——

高水平学术团队炼成记

山东大学不断延揽杰出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打造出一批学术水平高和富有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以需求为导向,做有用的科研。山东大学在学校科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做顶天的科研,有原创性的成果,更要做立地的科研,能真正地服务社会,并提出三个面向要求,即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目标、面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做有用的科研。

    注重学科交叉,开辟科研新领域。注重多学科交叉,推动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突出和而不同,是山东大学科研组织建设中的又一重要举措。

    从小到大,打造高端学术团队。在山东大学,一批团队从最开始的单枪匹马到如今的兵强马壮,都离不开学校在杰出青年学者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上的努力。注重人才引进的同时,山东大学还不断地在建立完善的学术团队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在山东大学校长张荣看来,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具备社会尊重、考生向往和师生自豪三个隐性特征。为此,学校十分重视教师荣誉体系的建设,构建起了包括山东大学齐鲁学者系列、终身教授、人文学科一级教授等在内的荣誉体系,让默默奉献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和学术团队得到了最大尊重。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321)

 

当思修课遇上“慕课”

当思修课遇上“慕课”,会发生什么?全国首个思想政治理论类的混合式共享课平台日前在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开讲。

提起大学思修课,不少学生往往有“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而“慕课”将传统的思修课变得“活”起来。据复旦大学教师胡志辉介绍,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授课方式容易大班化,单向传输多,思政课教师面临着“提高出席率,提高抬头率”的任务,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投入更是因人而异。而借助“慕课”平台,“思修共享课”采用视频课程学习与小组研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网络解决基础理论的问题,精选视频讲解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传播,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反复播放学习,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面对学生解疑释惑上。

本次开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慕课”是由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组织,复旦大学牵头,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近10所高校、23名教师参与跨校联合共建。全国共有24个高校近5000名学生通过共享课程平台选修了这次推出的思修课。(来源:光明日报,2014321)

 

让慕课的开放精神照进高等教育

祝智庭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

 

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慕课成为众多教育界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很多代表委员建议,转换发展思路,借助慕课促进教育公平。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之时,慕课通过优质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学校的围墙,为传统教育敲响了警钟。在快速变化的教育市场,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对如何体现自身的特殊使命、如何响应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做出明智的抉择。而慕课所传达的开放与变革精神启迪和激发了高等教育变革的智慧。

    适应网络学习的发展,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慕课给大学教师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失去知识垄断性的教师们职业生涯怎么过?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做好准备迎接信息化教育的挑战。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学生的权威知识源;二是转换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要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建设性学习服务;三是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有效教学与进行协同知识创新。(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320)

    

高校教师做科研,到底以啥论英雄

四川省去年年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改革科研评价机制,纠正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引导科技人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四川首次制定有关科研创新驱动发展的细化指标,并直接把产值贡献、GDP贡献、投资贡献列入其中,希望通过量化指标切实引导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据了解,目前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大学科研考评的主要指标,更是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等环节的“硬杠杠”,而论文发表的“刚需”,也催生了真假难辨的庞大论文产业。在百度搜索“论文发表”,记者发现了大量宣称“发论文100%成功”、“不发表全额退款”的论文发表网上中介。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钟克勋说,大学科研评价改革已迫在眉睫,《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320)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