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2014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4-03-24作者:设置

 

 

 

2014年第1

(大学排行榜专辑)

 

编者按:世界第一个大学排行榜诞生于1983年,由世界著名新闻杂志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编制完成。1987年,中国大学评价事业开创者、中国大学排行榜第一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蒋国华教授等学者在《科技日报》发布中国第一个大学排行榜,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全国先后有数十机构和学者发布大学排行榜。专家学者对大学排名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学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对高校的改革发展有值得借鉴之处。我们收集整理了部分资料,编写了本专辑。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

  2014年大学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是我国唯一为校友会组织提供网络服务的专业网站,2003年至今12年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共发布了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和中国高考状调查报告等20多项的研究成果;2006年以来,研究团队发布的有关中国大学评价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数居全国各评价机构首位。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由国内多所著名高校的资深专家和学者组成,12年来发布了十多项有关中国大学评价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教育部核心期刊《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上,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中国校友会网中国大学排行榜已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学排行榜之一。其中,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综合声誉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进行大学排行的主要指标。

201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的变化较大。在科研方面,率先将教育部和各省市区科技奖励与社科奖励、中信所最具影响力国际和国内百篇学术论文和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等纳入科研指标。在人才培养指标中,首次将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中国慈善榜上榜慈善家等公益慈善人物纳入杰出校友指标;增设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等指标;新增设国家万人计划、何梁何利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和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杰出师资指标;将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2012全国学科评估结果引入排行,用于评价大学的学科水平。2014年被评价的高校有702所本科院校,我校在该榜的排名为349位,位列河南高校第10位。2013年,我校在该榜的排名为317位,位列河南高校第9位。

 

       中国校友会网2014年大学排行榜前20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类型

总分

办学类型、等级和层次

办学类型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

1

北京大学

北京

综合

100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2

清华大学

北京

理工

97.80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3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综合

81.0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4

复旦大学

上海

综合

80.92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武汉大学

湖北

综合

80.72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6

浙江大学

浙江

综合

80.45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7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综合

78.71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8

南京大学

江苏

综合

78.30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9

吉林大学

吉林

综合

76.03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0

中山大学

广东

综合

75.33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1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师范

74.35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2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理工

74.27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3

四川大学

四川

综合

74.05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理工

72.9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5

南开大学

天津

综合

72.67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6

山东大学

山东

综合

72.5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7

中南大学

湖南

综合

72.2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8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综合

72.13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9

厦门大学

福建

综合

71.66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理工

71.59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中国校友会网2014年大学排行榜河南部分高校排名情况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类型

总分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综合声誉

 
 

1/64

郑州大学

河南

综合

64.55

62.46

66.21

65.91

 

2/89

河南大学

河南

综合

63.44

62.12

65.01

62.04

 

3/156

河南农业大学

河南

农林

62.35

61.21

63.55

61.76

 

4/163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

理工

62.26

61.03

63.56

61.64

 

4/163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师范

62.26

60.93

63.65

61.64

 

6/206

河南工业大学

河南

理工

61.97

60.75

63.20

61.64

 

7/276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

理工

61.70

60.15

63.18

61.64

 

8/281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

理工

61.69

60.41

63.30

60.00

 

9/284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

医药

61.67

60.14

63.09

61.81

 

10/349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

理工

61.50

60.13

63.10

60.16

 

11/370

新乡医学院

河南

医药

61.46

60.12

63.07

60.00

 

12/376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

师范

61.45

60.71

62.49

60.00

 

13/392

中原工学院

河南

理工

61.43

60.05

63.02

60.16

 

13/392

信阳师范学院

河南

师范

61.43

60.11

63.02

60.00

 

15/432

南阳师范学院

河南

师范

61.38

60.12

62.89

60.00

 

16/456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

财经

61.36

60.23

62.75

60.00

 

17/495

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理工

61.33

60.01

62.88

60.00

 

17/495

安阳工学院

河南

理工

61.33

60.01

62.88

60.00

 

17/495

河南城建学院

河南

理工

61.33

60.00

62.88

60.00

 

20/519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

师范

61.21

60.13

62.47

60.16

 

21/52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河南

财经

61.20

60.09

62.53

60.00

 

22/531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

师范

61.18

60.08

62.49

60.00

 

22/531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

师范

61.18

60.08

62.50

60.00

 

24/561

许昌学院

河南

师范

61.15

60.04

62.46

60.00

 

25/588

周口师范学院

河南

师范

61.14

60.03

62.46

60.00

 

25/588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河南

农林

61.14

60.01

62.47

60.00

 

27/617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师范

61.13

60.00

62.45

60.00

 

27/617

黄淮学院

河南

师范

61.13

60.00

62.46

60.00

 

27/617

新乡学院

河南

师范

61.13

60.01

62.45

60.00

 

27/617

信阳农林学院

河南

农林

61.13

60.00

62.46

60.00

 

31/687

郑州师范学院

河南

师范

60.02

60.00

60.00

60.16

 

31/687

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理工

60.02

60.06

60.00

60.00

 

33/695

河南工程学院

河南

理工

60.01

60.01

60.00

60.00

 

 

中国校友会网2014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10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地区

类型

校友捐赠(元)

2014综合排名

办学类型、等级和层次

办学类型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

1

清华大学

北京

理工

13.23亿

2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2

北京大学

北京

综合

12.93亿

1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3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综合

7.07亿

7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4

浙江大学

浙江

综合

5.86亿

6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武汉大学

湖北

综合

5.43亿

5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6

南京大学

江苏

综合

5.24亿

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7

深圳大学

广东

综合

2.99亿

98

专业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8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理工

2.98亿

27

中国研究型

4星级

中国高水平大学

9

福州大学

福建

理工

2.70亿

77

区域研究型

3星级

中国知名大学

10

中南大学

湖南

综合

2.26亿

17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中国校友会网2014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榜10

名次

学校名称

所在省市

毕业生质量得分

2014综合排名

办学类型、等级和层次

办学类型

星级排名

办学层次

1

北京大学

北京

100.00

1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2

清华大学

北京

94.77

2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3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82.31

7

中国研究型

6星级

中国顶尖大学

4

复旦大学

上海

76.39

4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5

武汉大学

湖北

75.07

5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6

南京大学

江苏

73.26

8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7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72.14

3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8

吉林大学

吉林

71.85

9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9

浙江大学

浙江

69.89

6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10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68.23

11

中国研究型

5星级

中国一流大学

 

 

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

 

武书连是我国大学评价和排名领域知名专家,《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其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大学评价的论文数量居国内同行第一名,其有关大学评价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居国内同行第一名,其研究成果被其他学者在学术期刊专题评论的次数居国内同行第一名。1993年发表我国第一个具有综合意义的大学排行榜,2000年发表我国第一个大学研究生院(含研究生处)排行榜,2002年发表中国大学本科11个学科门、71个学科类、258个专业排行榜,20多年来武书连发布的大学排名关注度最高,已经成为高考学生当年报考大学的首要参考。2013年我校在该榜的排名为291名,位列河南省第8位。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评价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中介性实体机构。自2004年起,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开始按年度连续发布《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3年大学评价共包含274220122410)所中国高等院校。其中包括115520121127)所中国大学(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含重点大学131所(一流大学26所),一般大学6212012610)所,民办院校4032012386)所;另外还对2982012310)所独立学院和12892012973)所普通公立专科院校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科学评价。2013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第一次发布全国本科院校总排行榜,即按照一般大学科研和教学的比重4:6,将重点大学、民办本科院校与一般大学一起进行排名,最终获得本科总排行榜。2013我校在该榜的排名为322位,位列河南高校第9位。

 

 我国大学排行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

差异性分析

 

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对于审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几年来,每一年度的大学排行榜愈来愈引起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国内排行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的演变

目前国内影响力较强的大学排行榜为有较长研究历史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武书连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简称武书连版)、网大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网大版)、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简称中评版)、中国校友会网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校友会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武书连主持的《中国大学评价》

1武书连《2011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及权重(2)

二级指标及权重(4)

三级指标(33)

人才培养57.95%

本科生培养35.15%

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新生录取分数线

特色专业

本科教学评估结果

教学团队

全校生师比

规划教材

本科毕业生数

挑战杯本科生学术竞赛奖

教师平均学术水平

本科数学建模竞赛奖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本科教学成果奖

研究生培养22.80%

毕业生平均学术水平

优秀博士论文

博士毕业生数

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硕士毕业生数

挑战杯研究生学术竞赛奖

科学研究42.05%

自然科学研究31.48%

国内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

专利授权

国外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

科学与技术奖

学术著作引用

国家大学科技园

艺术作品

 

社会科学研究10.56%

国内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

艺术作品

国外引文数据库论文及引用

专利授权

学术著作引用

人文社会科学奖

武书连版《中国大学评价》是国内大学排行最早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自1987年始对国内87所重点大学进行排序,仅有一项以SCI数据源的定量指标,但仍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我国大学排行研究的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及其以上高等教育在中国社会职能分工中的责任和义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据此于2000年,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将评价的一级指标定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确立了以目标评价、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大学排行,连续于1993年、1997年至今每年以《中国大学评价》为题公布排行榜。发展至今,如表1所示,共有两项一级指标,四项二级指标和33项三级指标,评价的重点由科学研究转向人才培养,专科生培养走出二级指标范围,三级指标体系也随之不断丰富,排行内容也不断增加,单项排行和综合排行不断发展。整体来看,中国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逐年趋于稳定和成熟,一二级指标基本确定,三级指标则跟随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网大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2网大《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6)

权重(%)

二级指标((19)

指标权重(%)

声誉

15

两院院士、知名学者、专家、大学校长和中学校长调查结果

15

学术资源

学术成果

20

博士点数(对本学位点比例)

4.4

硕士点数(对本学位点比例)

2.4

国家重点学科(对本学位点比例)

4.6

国家级实验室级工程中心数(对本学位点比例)

4.2

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对本学位点比例)

4.4

22

科学引文索引SCI(总量和人均)

8.1

工程索引EI(总量和人均)

5.5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总量和人均)

6.2

中国社科引文索引CSSCI(总量和人均)

2.2

学生情况

12

录取新生质量(高考成绩)

5.9

全校学生中研究生的比例

6.1

教师资源

19

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人员的比例

8.0

两院院士人数

5.0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数

2.0

师生比(专任教师人数/学生人数

4.0

物质资源

12

科研经费总量及专任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人均科研经费

6.0

图书总量及生均图书总量

3.0

校舍建筑面积及生均面积

3.0

网大版《中国大学排行榜》是第一家消费者角度的排行榜,从1999年起至今共推出排行榜12次,一直以来也倍受各界关注。1999年网大指标体系参数为:学术、新生质量、师资和科研经费,权重各占50%,30%,10%,10%,学术子参数包括学术声誉和学术论文,学术声誉由院士校长来进行打分,因此网大从最初便设有声誉这项指标。2000年一级指标调整为学术声誉、学术地位、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和物质资源这六项;2002年时,学术地位指标更改为学术资源;2003年学术声誉更改为声誉指标,至此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的一级指标便就此确定下来一直延续至今。二级指标在计算上略有变化,例如,2004年学术成果限定为SCIEISSCICSSCI的总量和人均,除去了ISTPCSTPA&HCI;在学术资源二级指标的计算上,2003年计算每千名学生拥有量,2007年则变化为对本学位点的比例等等。网大2011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分为公办大学指标体系和民办大学指标体系。2011年以前,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均使用同一指标体系,但20118月,网大根据民办大学的相关信息重置评价指标并再次进行排行,发布了新指标下产生的民办大学排行榜。在此,为便于五种不同排行榜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只对公办大学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表2即为网大版2011公办大学排行榜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共有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个。

 ()中国校友会网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最早于2002年推出“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网络评选活动,并于2003年发布大学排行榜,是我国第一个由网络评选产生的大学排行榜,这个排行榜不仅数据由网友提供,评价指标及权重也由网络投票决定。发展至今,己推出9个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为便于比较,仅选择公办高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最初采用两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学术实力、科研实力和办学设施;第二年一级指标更改为国家投资、科研学术、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学生奖励和学校声誉,成为继网大后第二个将学校声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排行机构。2005年,重新划分指标体系的类别,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综合声誉,其中科学研究比重为46.81%,人才培养为42.53%,综合声誉为10.66%.一级指标就此确定下来,二级指标则一直在不断调整之中。2010年,师资队伍的三级指标由师资水平替代杰出教师,学生情况的三级指标由毕业生质量替代杰出校友;2011年,学生情况指标更改为杰出校友,三级指标更改为杰出人才;另外,学校声誉的三级指标中增加了校友捐赠指标,旨在倡导大学树立校友捐赠文化,引领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

3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办高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

一级指标及权重(3

二级指标(7)

三级指标及权重(9)

人才培养43.57%

杰出校友

杰出人才20.02% 

师资队伍

师资水平13.33% 

培养基地

学科水平10.22%

科学研究36.66%

科研成果

重大科研成果20.00%

科研基地

科学创新基地13.33%

科研项目

基础科研项目13.33% 

学校声誉9.77%

综合声誉

国家声誉2.22% 

校友捐赠3.11%

社会声誉4.44%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

4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重点大学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及权重(4

二级指标及权重(13)

三级指标((50)

办学资源16.71%

基本条件14.16%

1.校舍总面积

3.仪器设备总额

5.图书总量

2.生均校舍面积

4.生均仪器设备额

6.生均图书量

教育经费23.82%

7.教育经费支出总额

8.生均教育经费支出额

教师队伍33.69%

9.中科院院士与工程院院士数

10.博士生导师数

11.杰出人才(长江学者、跨世纪人才、高校青年教师奖)

12.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比例(%)

13.生师比

优势学科28.33%

14.博士点数

16.国家级重点学科数

15.硕士点数

17.特色专业

教学水平26.16%

生源与毕业生16.92%

18.新生入学平均分数

21.本科毕业生数

19.博士毕业生数

22.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20.硕士毕业生数

 

研究生与留学生38.74%

23.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

24.留学生与本科生比例

教学成果44.34%

25.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

27.教育部优秀教材

26.教育部精品课程

28.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9.各类国际性、全国性竞赛获奖数

 

科学研究45.31%

科研队伍与基地14.05%

30.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32.R&D全时人员占教师比重

31.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

科研产出10.65%

33.专利申请与授权

35.EI, ISTP, ISSHP收录论文数

34.社会科学专著()

36.CSTPC , CSSCI收录论文数

37.SCI,SSCI,A&HCI收录论文数

 

成果质量32.29%

38.获国家最高科学、自然、发明、进步、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39.Science. Nature论文,ESI顶尖论文数

40.标志性精品成果

42.CSTPC , CSSCI被引次数

41.SCI,SSCI,A&HCI被引次数

 

科研项目与经费24.47%

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

4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

45.科研项目总数

46.当年科研支出经费

效率与效益18.54%

47.人均产出率

48.万元产出率

学校声誉11.82%

学校声誉100 %

49.学术声誉

50.大学网络影响力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为便于政府部门、高校管理者、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大学最新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从2004年开始至今共发布8次排行榜,采用三级指标体系开展排行研究活动,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50项。2011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大学评价包含201个排行榜,其中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人文社科研究竞争力的排行分别按照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排行。为便于比较,此处选择重点大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一般大学指标体系与重点大学的区别在于不包含学校声誉这项指标。2009年首次引入大学网络影响力指标来替代社会声誉指标,其余指标项一直稳定至今。

二、四大排行榜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差异性分析

 ()是否根据学校类型分别建立指标体系

四大评价指标体系中,根据学校类型分别建立指标体系的机构为网大、中国校友会网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武书连版大学排行榜正是由于一直采用同一指标体系因而近年来争议较大,排行与其他版本存在较大差异。

 ()各级指标个数、内容和权重的横向比较

从指标个数来看,如表5所示,武书连、校友会和中评采取三级评价指标体系,网大有限公司则采取两级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价。采用两级指标体系者均在二级指标项上个数较多,内容较详细。其他三所评价机构中,中国校友会网的三级指标个数最少,内容最简洁。与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相比,中评各级指标个数都较多,内容也较全面。

5四大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个数列表

评价指标体系所属机构

一级指标个数

二级指标个数

三级指标个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学研究所

2

4

33

网大

6

9

-

中国校友会网

3

7

9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

4

13

50

 从指标内容来看,统一与指标个数最多、内容最全面详细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比较。武书连的一级指标虽然只设有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但三级指标己经覆盖到中评版二级指标中教师队伍、优势学科、生源与毕业生、教学成果、科研产出、成果质量的部分内容,未将办学基本条件、教育经费、科研队伍与基地、科研项目与经费、效率与效益、学校声誉这些指标纳入到评估中来。网大中几乎所有的二级指标内容均可以在中评版三级指标中找到对应项,尚未涉及的方面主要包括学生毕业情况、教学成果、成果质量、科研项目、效率与效益等。校友会网虽采用三级指标体系,但其三级指标内容太过笼统,不够详细。通过对其指标内涵进行分析发现校友会网覆盖到杰出校友、师资队伍、优势学科、科研基地、科研项目、成果质量和学校声誉,但未涉及办学基本条件、教育经费、学生情况、教学成果、效率与效益的内容。

从指标权重来看,武书连指标体系人才培养重于科学研究,本科生培养重于研究生培养,自然科学研究重于社会科学研究;网大指标体系六项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布比较均衡,声誉比重为15%;中国校友会网科学研究权重大于人才培养,学校声誉权重为9.77%;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侧重于科学研究,学校声誉权重为11.82%

  ()定量指标是否与定性指标相结合

武书连版大学排行采用近乎全量化的分析方法,指标体系是一个定量体系,指标内容均为数量与规模性的指标。网大、中国校友会网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均采用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在学校声誉项上对应的是定性化的数据,以定性评价方法弥补量化评价的不足之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更是以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为评价指导思想,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投入产出项的对比

武书连大学评价仅在人才培养的三级指标中设置投入项—新生录取分数线,其余指标均为产出项。这足以说明中国大学评价是根据大学的产出,对社会的服务来对其进行评价;网大坚持“产投并重”的原则,一级指标中学生情况、教师资源和物资资源为衡量高校在投入方面的情况,比重占43%,学术声誉、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则反映高校的产出情况,占57%,由此可见网大投入产出比约为3: 4;中国校友会网重产出、轻投入,指标体系的投入项只有师资水平一项,占13.33%,投入产出比约为3:20;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的投入项占26.54%,其余为产出项所占比重,投入产出比约为9:25。因此,网大版指标体系在五大排行榜中投入产出比重最平衡,其次为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再次为中国校友会网。  

 ()评价指标的不同侧重点

每个评价指标都有各自评价的侧重点,武书连在评价科学研究时,自然科学研究比重大大高于社会科学研究,这种指标设置利于理工科等以自然科学为主的高校排行,但对以人文社科为主的高校稍显不利。网大的评价则侧重于高校的办学资源,因为仅一级指标中的学术资源、教师资源和物质资源就占据总指标的51%,学术成果仅占22%;另外,在学校声誉方面,网大的比重高于中国校友会网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也足以看出网大指标体系对学校声誉的重视。

中国校友会网的侧重点并不是很明显,自然科学研究权重比人才培养所占比重稍高。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侧重点在科学研究,所占权重为45.31%,科研与教学的比重为6: 40

 ()评价是否全部采用总量指标

武书连版、网大版排行均全部采用总量指标进行评估,而网大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则在总量指标的基础上添加人均指标、比例指标。网大指标体系中,除声誉、录取新生质量、院士人数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数的指标外,其余所有指标均采用比例指标或者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中评版指标体系的办学资源、教学水平以及科学研究中效益的人均产出率采用总量指标与比例、人均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三、我国大学排行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多数忽视了社会需要的角度

大学排行本身就属于高等学校教育评估中的社会评估。因而其评估的出发点应当来自于社会,指标的建立也应当是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体系。美国的大学评价努力为社会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信息,充分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排行,因而对大学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大学中最能体现人才培养水平的指标就在于教学质量,而我国多数大学评价忽略了社会需求,更多是从对大学质量的认识出发,将评价主体作为价值主体,违背了社会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消费者所期待的大学排行榜存在较大差距。

 ()评价方式不全面,单纯的定量指标会使得数据失真

在大学评价中,并非所有的要素都能换化为可以测量的指标,这些不可测量的指标中也有些十分重要的评估因素。例如一所大学的精神风貌便是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衡量的。但是我国多数大学排行采用全量化的指标体系,单纯从可测量的评价指标出发来对大学进行评估,忽视了其他重要的但不可测的评价要素。

例如,武书连的大学评价就采用全量化的指标规模。这种全量化指标对理工科大学十分有利,但对于综合性大学或者文科大学来说就稍显不利,因为人文社科类的办学很难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因此,单纯的定量指标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数据失真的问题,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存在“重理工轻人文、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从目前国内对科研的评估来看,多数大学排行指标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理工科研指标权重大于人文科研的现象大大存在。例如武书连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自然科研权重为社会科研的三倍之多。另外,通过各个排行指标体系的内容可以看出三级指标项多为数量的统计与评估。数量能否代表质量、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着质量都是一个较难衡量的问题。比如一些大学排行用毕业生数来作为毕业生的质量评价标准,这是十分不公正的,同时会诱使大学向扩大办学规模以提高排行地位的错误方向发展。

 ()指标的投入、产出与效率未能三者兼顾

从上述五类中国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内容看,所有排行机构都十分重视产出指标项的评估,一少部分将投入也列入评估范围,但极少有指标体系综合兼顾投入、产出和效率。因为单纯的将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进行考核并不能从本质上说明什么问题。越是投入少、产出多才说明大学的效率高,投入和产出并不应该是成正比的关系。但是现在的指标体系是投入越多得分越高,产出越多得分也越高,因此,这种评价指标是不太科学合理的。

 ()没有正确处理好总量指标与平均指标、比例指标的关系

标项总量越高并不代表平均数量高,因此总量指标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事物发展的全貌。但目前仍有一些排行机构全部采用总量指标,没有认识到平均指标和比例指标在衡量教育水平时的重要性,从而对大学排行的信度造成不良影响,导致出现评价结果失真或与其他排行结果差距较大的现象。

 

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战略探索

—基于大学排名视角

每所高校对自己在大学排名中的位置既非常重视,又非常敏感。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引领行业发展及解决行业关键技术、推动行业科技创新方面成绩斐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人均科研表现甚至超过一些综合性大学。然而,大学排名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挑战,它们很少并且难以达到“精英”的水平。比如,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名单中,综合性高校和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比例基本相当,但能挤入前20名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则只有1(哈尔滨工业大学,排第17)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在现行大学排名体系中如何更好地理解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地位与作用,以及这些高校如何进行科研战略规划以应对大学排名的现实。

一、研究的意义

研究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战略,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因:

1.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是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明确提出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大量比例,在"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中,行业特色型高校就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2.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内涵、体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虽然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然而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Jan Sadlak所言,从历史上看,“如果没有科研的引入,高等教育至少在系统层面上不可能再发挥其社会功能。科研的引入,不仅产生了新的机构范式,而且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从事科研,逐渐地,大学教师的职业优势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他们在科研上的成就。

例如,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行榜”6个一级指标中,仅“科研论文被引用次数”就占到20%的比重。上海交通大学高教所推出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MU) 4个一级指标中“科研成果”甚至占到了40%的权重。因此,研究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战略,对于其提升内涵,改善在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具有战略意义。

    二、影响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发展因素的SWOT分析

    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高校群体中的特殊类型,其科研系统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它既是行业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具有高校科研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必须既要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同时也要满足高校科研的需要,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培养行业发展所需人才与服务社会。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是行业科研系统和高校科研系统的交集所在。据此分析,影响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发展因素主要包括:管理部门的认可度;行业主要企业的认可度;科研院所的认可度。

    SWOT分析法,广泛应用于竞争分析,是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最初用于企业竞争战略分析,后被借鉴到高校战略环境分析中,即根据高校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高校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通过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科研发展的优劣势以及面临的威胁和机会进行分析,有利于此类高校把自身的优势和机会结合起来,趋利避害,赢得战略上的主动。

    1.科研优势与劣势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优势主要在于:此类高校与行业保持了良好关系,拥有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优良传统和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善于解决行业技术难题的科研队伍,拥有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

    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最大科研劣势,是缺乏大平台,学科面窄。行业特色型高校划转地方以后,尽管教育部、地方以及行业之间签署了相关协议,但与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人才和技术供需体系却没有及时形成,行业特色型高校与原有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不断被弱化,原行业主管部门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和扶持逐渐减少,导致发挥传统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收缩。而且,虽然行业特色型高校中的少数学科己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但多数学科的科研实力并不强,各学科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2.科研机会与威胁

    当前行业特色型高校正面临诸多发展契机: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己成为国家战略,这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共建科研机构,提高服务行业科技创新的能力提供了契机;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克服高校同质化办学倾向己迫在眉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鼓励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为特色型高校办出科研特色,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行业特色型高校面临的威胁、有同级别、同层次综合性高校的竞争压力,相对而言,综合性高校在资源、平台、人才等方面更具优势,更容易争取到大项目;同时,受大学排名和学校声誉的影响,优秀的科研人才更愿意流向排名较靠前的综合性高校。

三、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战略选择

SWOT分析框架提供了四种策略组合,即优势一机会策略组合(SO),优势一威胁策略组合(ST),劣势一机会策略组合(WO),劣势一威胁策略组合(WT)SO组合是发挥行业特色型高校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策略模式,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拓展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大力培育和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   

1.聚焦战略

    因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吸引高端学术人才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所以,此类高校的科研战略应立足于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的最大化,而不是少量精英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聚焦战略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有限的几个目标领域,重点建设那些契合行业发展需求、体现行业发展前沿、己经有建树或者有可能有建树的科研领域,集中有限的资源以发挥最大的潜能,使学校获得或者加强社会影响与地位。为此,学校的各项工作,无论是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还是平台建设等,都要围绕重点领域的科研能力建设。

    2.生态战略

任何一所高水平的特色型高校,“聚焦”与“特色”是其生存发展之本,然而,其重点发展的科研领域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加州理工学院自从建校以来,就一直追求学院认为是自身有优势、时代最需要的科学研究。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文、物理、生物遗传学,四五十年代的空间科学与技术。正是这一优秀的选择性策略,使得加州理工学院几乎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占尽先机,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巨人”。

生态战略的核心理念,是在聚焦战略的指引下,要能形成使重点科研领域不断更新、不断生长的生态机制。任何时候,行业特色型高校都要瞄准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沿,应对三种处于不同阶段的科研活动(新兴的、成熟的和呈下降趋势的)。通过适当的科研管理,保留一部分成熟的重点研究领域,发展一部分新兴的研究领域,淘汰一些可能正处于下降过程的研究领域。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摆脱学科面单一、原创性不足的劣势,就要下大力气推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的资源配置,努力打造若干具有综合优势的学科群和具有综合功能的学术研究平台。这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仅包括优势学科的强强联合,而且也包括理科和工科、理科和文科、工科和文科等不同门类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3.国际化战略

    由于多国作者合作的论文一般都比单一国家作者的论文被引用率高,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加强、拓展与国外同类型高校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这既顺应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行业性高校在更高层面上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该校制定并实施了奖学金战略,在提供给研究型学位的国内研究生和国际学生的奖学金之间进行平衡,并试图通过提高研究型研究生中的国际学生比例来达到“八校联盟”的平均水平。具体举措包括特别关注在学院层面上建立招生战略,以及为高质量的国际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中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学校的合作研究。此外,该校还在提高研究生数量方面优先考虑那些根据科研水平评价体系的标准确立的强势科研领域。事实上,该校因招收国际学生而收益,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声誉,也提高了本土学生的研究能力。扩大国际学生的比例,其实只是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部分。如何改善科研训练的环境,为研究生导师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训,也是国际化战略需要考虑的。

四、结论

    诚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Shi Choon Fong所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规模小就意味着必须集中精力,反应敏捷,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与他人合作。与综合性高校相比,行业特色型大学无论在学生规模、科研规模、学科门类等方面,都不具有明显的优势,限制了在大学排名中的表现。然而,大学排名往往会改变或强化科研管理的模式与行为,为行业特色型高校改善自己在大学排名中的地位,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指出了一些范式,这就是聚焦于自身己有的优势科研领域,瞄准行业发展前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以提高自己在引领行业进步和科技创新方面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

 

大学排行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思考

——基于世界主要大学排行榜的分析

随着大学排行榜的不断流行和多样化,对大学排行榜影响的关注也不断增加。围绕大学排行榜对学生、高等院校和政府的影响的争论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主流新闻媒体的一个普遍话题。

一、大学排行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大学排行榜对地区及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影响

当今,世界各国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大学排行榜。大学排行榜已成为高等教育全球竞争的一个体现,深刻地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战略决策和日常运作。大学排行榜正被一些国家及地区作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和建立精英大学的政策工具。“世界一流”一词开始出现在高等教育的讨论、高校使命的陈述以及政府教育的政策中。

 ()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发展的影响

1.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的影响

许多大学在确定战略发展方向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大学排行榜的刺激,一些大学还明确地将提高排名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并将资源分配、人事聘用和其他决策与该目标联系起来。大学排行榜为高校进行根本变革、加快改革和追求特定目标提供了证据或标准,它使高校的管理更加商业化。

2.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人事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大学排行榜正在影响高等教育组织的形态。一些高校对一个系或整个学校进行合并、重组与整合,在校内组建外部组织。或者相反,通过成立半自治的研究所/中心或研究生院而将本科生和研究生活动分离,其目的并不仅仅是追求更高效率,而是通过重要的质量指标体现学校成绩的显著性,如更多的研究人员、更具竞争性的研究资助和更显著的科研产出。

3.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资源分配和资金募集的影响

大学排行榜影响了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领域,促使国际学生的专业硕士学位项目不断发展。最大的变化是促使大学重新平衡教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活动,向那些更具有生产力和能产生更好绩效的领域重新分配资源,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受到影响。

4.大学排行榜对学生择校和大学招生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学排行榜确实影响到学生入学人数、申请者的质量和学校的声誉,而排名的变化则对申请者和学生的入学决定起着重要影响。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排行榜的反应

高校对大学排名的反应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积极应对大学排行榜的影响,调整或改变学校的战略和运作以获得更好的排名;对大学排名不理会;对大学排行榜进行公开抵制与反对;运用一些手段和策略对大学排行榜进行影响。

三、关于大学排行榜的思考与建议

()正确认识大学排行榜的作用

大学排行榜自产生以来,无论在数量和影响力方面都不断增长,可见,排行榜的存在有其合理之处。首先,大学排行榜填补了高等院校与公众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信息真空”。其次,排行榜的流行和强大影响力使得高等院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迫使高校通过战略规划和战略变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第三,大学排名不仅给大学排出了先后次序,而且其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通常能诊断出大学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第四,大学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识别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科技创新的水平和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及实力。

当然,排行榜的消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不同的大学排行榜都偏重于一些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对某些类型的高校极为有利,但对另外一些院校却很不公平。量化排名不能确切反映高校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或它向学生提供的教育的质量;排名影响处境不利学生的入学机会;对科研过分强调,导致科研与教学失衡;以牺牲大多数院校的利益重点资助少数一流大学;将不同大学放入了一个模子,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因此影响到高校的决策和日常运作方式。

()努力避免大学排行榜的消极影响

如何提高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其消极影响,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既不能无视排行榜的存在,也不能让排行榜牵着鼻子走,片面迎合排名而偏离自己的使命、目标和办学特色。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发布、招生宣传和设立校园开放日、加强高校与学生及公众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增进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大学的了解、理解与信任,减少或避免各种大学排行榜因信息不全面、方法指标不科学等对高校产生的不利影响。

 

大学排行对院校的组织决策、行为与文化的影响

大约20年前,美国第一个大学排名出现在公众视野。从此以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大学排名机构,例如德国的CHE排行、加拿大的麦克林排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排行等。可以说大学排名已经非常流行,并且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的重视。大学排行给院校内部政策制定和组织行为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影响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实现的呢?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数据研究部主任莫斯教授指出,无论大学排名是否有其他意义,都会对大学建设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排名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商品,加剧高校之间的竞争,改变学术方式。哈兹库恩(Ellen Hazelkorn)研究了排行榜对大学决策的影响,他对经合组织和国际大学联合会所属成员国的639所大学发放了调查问卷,回复的数量是202所大学,调查结论如表1所示。

1大学排行榜对高等院校的影响

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

(%)

偏好特定大学

83

17

确立高等院校等级

81

19

容易扭曲师生观念以及造成错误

82

18

提供比较信息

74

26

强调研究实力

65

35

帮助院校制定战略规划目标

65

35

评估院校表现

52

48

改善院校责任意识

48

52

取得以及超越院校声望

42

58

评估院校质量

41

59

促进院校多样化

38

62

使院校辨识同层次竟争者

33

67

鼓励公平竟争

25

75

提供对高等院校的完整概览

11

89

从表1可以看到,排行榜对“强调研究实力”、“确立院校等级”具有显著的影响。大学排行榜通过影响院校的决策进而引发相应的行动,进而对院校学术分层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院校通过提升排名中的指标的表现来提升自身的实力,而处于顶层地位的院校无疑在重视学术表现的大学排行竞争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加之“马太效应”的作用,对已有的院校分层系统无疑起着强化作用。哈兹库恩的研究还发现,大学排行榜会引发院校一系列行动,见表2

2大学排名引发的行动

    

例子

战略

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对排名的指标达成了部分一致,指标成为SWOT(战略分析)分析法的组成部分,排名的基准得到了重视

组织

 

大学建立了新的部门去解决指标改进问题,并且审视排名的变化,重组结构,成立研究小组

管理

校力通过控制相关指标,以推动排名朝着更加严肃和精确的方向发展,发展更适切的管理工具

学术

 

改进教学和学习;发展新的专业;增加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奖学金和提高学术队伍水平

通过对100所“211工程”大学进行问卷调查,考察“211工程”大学对大学排名影响的评价。有89.47%的受访学校认为大学排名可以激励学校向更高层次高校看齐(见表3)

3大学排名对高校积极影响表现

选项

比例

提升科研的质和量

26.32%

更新课程设置,反映学科前沿

0

推进高校服务地区发展

0

改善学科结构

0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

10.53%

重视在同层次高校中体现特色

21.05%

激励向更高层次高校看齐

89.47%

其他

21.05%

大学排行也对高校造成了诸多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造成高校崇尚论文数量和引导相互模仿(见表4)

4大学排行对高校的消极影响

   选项    

比例

关注规模扩张

36.84%

崇尚论文数量

52.63 %

引导相互模仿

52.63 %

其他

10.53 %

调查充分说明大学排行对建立院校等级,促进大学追求声望方而具有显著的影响。大学排名对当前高等院校学术漂移的冲动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学院校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大学排名提供一些具体的指标来了解大学内部错综复杂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排名明晰了高等院校的一些“隐形”东西。大学排名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塑造为一座金字塔,突出了那些少数处在金字塔顶端的高等院校。大学排名用来区分荣誉和地位,它对人们心理很有吸引力,影响到高中毕业生的入学选择,还可以直接影响到一所大学在学术市场上的竞争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