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2014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4-03-24作者:设置

 

 

 

2014年第2期(总第64期)

(高校办学目标与定位专辑)

 

郑州轻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2014310

 

   

编者按:

    高校办学定位问题实质是“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作为高校的顶层设计,这一问题是当今世界所有大学办学实践中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近些年,许多高校为克服长期以来办学模式的雷同化,都在思考如何重新自我定位并追求各自的办学特色。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编写了本专辑

 

国内七所行业院校办学目标与定位

 

   

江南大学: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机制活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具体实施“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20年,建成若干国际一流的特色优势学科,实现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到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提升;第二步,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引领行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办学思路。在千年瓷都、百年学府的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学校以振兴陶瓷工业、弘扬陶瓷文化为使命,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陶瓷行业需求,坚持特色办学,扎实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兴校、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五大工程建设,在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的征程上不断努力。

陕西科技大学: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育人为本、提高质量;改革创新、服务区域;文化引领、彰显特色为工作方针,积极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学科优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动按照国家新兴产业和陕西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推进高校科学研究与行业、产业的深度结合,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今后五年学校将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力争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继续实施质量、人才、效益三大工程,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近年来,学校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2000-2010年是学校合并融合与拓展办学空间时期(已经完成);第二步,2011-2020年完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基本框架体系建设和转型发展的任务,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十二五期间要完成第二步的主要任务;第三步,2021-2030年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整体水平提高,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以创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成国际知名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以轻工为底蕴,以特色求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求支持。大力加强对滨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学科建设,积极为天津市、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创特色、建学科、育品牌,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科技大学。

大连工业大学:在新的历史阶段,大连工业大学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特色学科国内领先,优势学科全国一流,国内知名并有一定国际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我国消费产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及学术交流中心。

齐鲁工业大学:目标定位: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特色名校;类型定位:由教学型逐步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办学层次定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着、作风严谨扎实、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经过努力,把学校建成学科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国际化办学全面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大幅提升的具有良好社会品牌声誉的高水平工业大学,成为一所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骨干大学和国家特色名校。

 

 

河南省部分高校发展定位

郑州大学: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聚精会神抓内涵,改革创新谋发展,重点突破上水平,力争在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区域示范作用的高水平大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南大学: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部共建为契机,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结构调整与效益提升、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协调发展与突出特色、全面提高与重点突破等重大关系,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到2020年前后,建设成文理学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的现代综合性大学,实现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河南农业大学:学校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坚持规模与内涵并重,以改革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办学特色,正在努力建设一所以生命科学及其相关基础学科为先导、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成为河南高级农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的依托基地、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基地。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以“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为校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明德正学 倡和 出新”的校风,“修至学 立世范 启智慧 益品行”的教风和“尚诚朴勤学问 重团结 养正气”的优良学风。展望未来,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为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河南理工大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能源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着力改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规模、质量、特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重视文化建设,加快开发进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域,全面开创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河南工业大学:学校秉承明德,求是,拓新,笃行的校训,大力弘扬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报国兴学,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发展 2020年,初步建成综合实力省内一流、优势学科国内先进的工业大学;到2030年,基本建成综合实力国内工科大学先进、优势学科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工业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秉承明德博学 日新笃行的校训,强化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建设工科优势突出、文理农医特色鲜明;学科结构合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体系完备、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校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持续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建设水利电力优势突出、工科理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制度治校的发展战略,团结拼搏、众志成城,为建设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校秉承“严谨、求实,开拓、进取”之校训,不断探索适应河南经济和航空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管理学科为主,管理学与工学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在航空工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研究领域中的较强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中原工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记责任,不辱使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为实现学校新的飞跃,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特色显著、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大学而努力奋斗。全校围绕 “提高水平、更名大学,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和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的发展目标,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项目工程为抓手,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导向,以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追求卓越,加快积累,努力实现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

郭桂英姚林

 

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正确定性”是高等学校科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每所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前进方向,确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战术,这对学校来说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指办学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奋斗目标、建设的重点和办学的特色。因此,一方面,办学定位应该具有继承性,另一方面,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办学者的教育思想会有所变化,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办学者的“定位”理念也会因人而异。

  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路是:在宏观方面,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二是要考虑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中观方面,要考虑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态势对高校办学的新要求,明确学校在国家发展中肩负的责任和应该发挥的作用;在微观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分工与协调,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还要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区域性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刘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等所带来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是高校办学正确定位的基础。具体而言,高校的办学定位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社会服务面向的定位是指高校要找准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反映了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

  2.发展目标定位:办学要有目标,才能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地规划和进行全校的建设。高校的发展目标有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之分。整体目标就是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指在某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学校生存发展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新性思考。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之后,能够起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在战略目标定位上,要能够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提高,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所以战略目标的定位要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好高骛远。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再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或系部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局部的发展目标,所以办学目标的定位是一个目标体系的定位。

3.办学类型定位。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有的按隶属关系来分类,如部属高校,地方高校;也有的按学科含量来分类,故而有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综合性大学之说;还有的按学术的水平来分类,譬如国际上通常用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来划分理工科大学的学术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制定的《国际教育标淮分类法》是以教学计划为基础对教育的等级进行分类的,它把整个教育系统分为6个等级,其中第5级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包括专科、本科和硕士),第6级为高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博士)。其中第5级又分为AB两类。如第5级的5A级,就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其课程是以理论性为主的。5B级的课程体系的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需要的实用性技术的知识体系,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

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另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而且这两类教育都可以举办专科、本科或硕士这几种不同层次的教育。在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中,按科研的含量和学术水平的不同、把高校划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对社会服务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正是高校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导致了高校办学类型的多样化,适应了社会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持点。

  4.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所谓规格,是对一定的产品质量所作的要求或制定的标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不同专业的人才有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如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社会对这几种规格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不同,高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按照不同的规格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哪种规格的人才为主体,从而制订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高等院校要真正确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就要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有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也就确定了全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推进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5.办学规模和层次的定位。办学规模的定位是就数量而言的定位,每所高校的办学规模要确定在一个恰当的“数量级”上,才有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办学的层次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层次。各个层次的学校数量及其办学规模要受到社会用人结构的制约;各种层次的人才培养之间不能割裂起来,不同人才培养层次的高校之间应有一个互相配合、协调的关系,培养低层次人才的高校除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外,还肩负着向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校输送生源的责任,若各自为政,就容易造成全社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势必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在规模、层次定位上,高校既要考虑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量和质,更要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不能盲目地贪大求高。

  6.办学的特色定位。办学特色是指学校与其它学校相比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内涵。办学的特色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可以表现在某一方面。高校的办学特色定位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形成社会地位的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包括诸多项目的系统,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除了上述六种定位之外,还可以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拟定其它定位项目。例如:清华大学的办学定位是“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这个定位既包含了清华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又包括了它的学术水平定位和办学方式定位。根据这一办学定位、清华大学在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同时,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面向2l世纪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办学定位有整体和部分之分,学校的整体定位并不妨碍各个办学子系统还有自身的定位。当然整体定位和部分定位之间应有一定的关联性。譬如:同济大学的战略目标定位是“理工结合,文理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功能型现代大学”。而同济大学的二级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则定位在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三高一新”上,即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创意新。同济大学开我国高等教育之先河、率先在举办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创办本科高等职业教育,可以看出,该二级学院的定位既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又为实现同济大学“多功能型”的战略目标服务。

 

关于高校办学定位的思考

盛世高  兰州商学院党委书记

 

  办学定位是一个大学的办学之纲,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内涵

高校办学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也是高校面向社会行使办学自主权的需要,其实质是高校在社会和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准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相应位置。高校办学定位具有统领引导作用,它不仅从宏观上概括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等,而且还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做出方向性选择。高校定位一般包括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社会服务面向定位、办学规模和层次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等方面。

  办学定位必须体现出特色。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特征牞是高校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反映。它不仅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和地位,而且也反映着其办学理念、人才质量和管理水平等。它既是高校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其在教育市场形成竞争力的具体表现。

二、高校如何搞好办学定位

一个学校的教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无不取决于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高校在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本校发展历史、现有条件等实际出发。高校在专业拓展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历史沿革、传统专业和现有办学条件,包括教学条件、科研水平、师资状况、管理水平、校舍面积、经费充裕程度等等。忌盲目跟风,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专业,别人上什么专业就跟着上什么专业;忌盲目攀高,不顾自身客观条件,单科型院校向多科型发展、多科型向综合型发展,不断扩充专业,追求升格换牌。贝尔实验室有10万人,它仍叫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是世界一流大学,虽称学院但没有人能否定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因而,只有扩充内涵,创造特色,大学才有水平,培养的学生才有质量

  2.要办出学科专业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防止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倾向,否则就可能出现结构不合理、缺少特色、模式单一的局面,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拓展新专业时应依据本校的比较优势,遵循有利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原则。世界一流的耶鲁大学,在一百多年前成立的工程学院后来取消了,为什么?因为学校管理者清楚其不能跟麻省理工学院或斯坦福大学竞争工程学科,自己只能在工程里的几个领域创一流。所以在高校定位时要找准自己的强势,在特色与质量上下功夫、做文章。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学科与专业,而是办出多少优势学科与专业。

  3.做好社会发展预测,体现未来社会需要。专业拓展要处理好短线专业与长线专业的关系。所谓短线与长线,主要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现出来的。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往往是短期现象,而教育具有周期长、效益滞后等特点。仅凭当前的供需所反馈的长短信息作为依据是不够的,还要根据今后一个时期的预测来确定是否短线或长线,注意避免短线专业一哄而上,长线专业一刀切。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拓展时引进市场调节机制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有长远眼光,要能体现未来社会需要。

4.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直接联系,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化、地方化与之相适应。为此,高校在专业拓展时,还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区域发展服务并办出特色,逐渐成为区域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智力技术资源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迸发出自身极大的办学活力。

 

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宋孝忠

一、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河南省高等教育概况

根据《河南省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通报》,目前,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107所,其中,本科院校45(10所独立学院),高职院校62所;成人高等学校15所。就本科高校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综合性高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二是师范类院校,如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和郑州师范学院。三是行业性高校,基本是河南省行业性较强的本科院校和1999年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下放河南省的原部属高校,如河南农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四是10多年来新组建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如黄淮学院、许昌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安阳工学院、平顶山工学院、河南城建学院、郑州工程学院、洛阳理工学院、新乡学院。五是医学类院校,如河南中医学院、新乡医学院。六是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如民办学校有黄河科技学院、升达经贸学院、西亚斯国际学院、华信学院、商丘学院、商丘工学院、郑州科技学院等;独立学院有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成功学院、河南科技学院三全学院等。

()河南省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发展历程中,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有的高校经历了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调整,其办学定论和办学特色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特别是2O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共建、调整、合并、合作”为方针的新一轮重组,河南高校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但是,随着扩招与合并等高等教育政策与措施的实行,河南省为数众多的地方高等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到办学特色的保持与发展。正如《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04-2020)指出:个别学校单纯追求发展规模与速度,偏重于追求学校升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大”而“全”,少数高校对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办学优势和整体实力缺乏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定位不够准确。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种突出表现。一是定位趋同。从笔者收集的河南省各地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报告和各个学校主页学校简介中可以看到,在类型定位上,本科高校清一色地把自己定位为教学型大学,绝大部分把发展目标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基本趋于一致,如郑州大学是“稳定本科生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河南大学是“稳定本科生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河南科技大学是“稳定本科生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河南工业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逐步开展留学生教育,办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河南农业大学是“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逐步发展留学生教育”。在服务面向上,许多高校更是口径一致,如郑州大学是“立足河南、着眼中部、面向全国,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持”;河南科技大学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是“立足河南,面向全国,为河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盲目攀比,求大求全。目前,河南省一些专科学校热衷于升本科院校,一些本科院校热衷于更名大学,热衷于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许多高校本已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和大专生,但还办有成教、自考、函大、夜大和高职等层次。扩招之后,为了满足扩张的需求和所谓的经济效益,河南省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基本都积极征地,大力建设新校区,增办国际学院、网络学院、软件学院等,在校生人数剧增,成为无所不能的“巨无霸”。同时,一些专科学校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培养”等途径招收本科生,实现“专本沟通”,为拓展更高层次的办学做准备。近年来,河南省新建了一批本科高校,本来就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有些院校的定位其实一部分在学术型上徘徊,一部分在技能型上徘徊;有的甚至不顾自身条件不惜代价地去争取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这样,盲目攀比,盲目升格,盲目求大,不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争夺,对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极不利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滑坡。这种办学定位的错位与混乱,使一些地方高校迷失了办学方向,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造成结构性浪费,从而影响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更无助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养成。是办学“趋同”现象比较普遍,缺乏特色。在盲目追求“大而全”的背景下,一些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风格、质量要求上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和单一性。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盲目追求高层次、学科齐全和规模大;学科与专业设置一哄而上,重复设置;人才培养目标高移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本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宽泛又空洞。从一些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报告中对办学特色的总结可见一斑。如郑州大学的办学特色:“植根中原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立足中原,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河南大学的办学特色:“继承百年办学传统,努力践行高等教育使命;植根中原文化沃土,打造地区人才培养高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办学特色:“植根中原文化沃土,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统领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人才培养规格差异不大,特色不突出。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在规格和适用性等方面无太大的差异、可替代性强、特色不明显,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比较明显,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河南省有为数众多的师范院校,一方面都强调自己所谓的教师培养特色,一方面又大力推进所谓的综合性或多科性,有些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早已远离了师范性质,师范特色已经淹没在所谓的综合性中。从学校网页的学校简介中可以看到,河南师范大学强调“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强调自己是“一所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信阳师范学院要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洛阳师范学院要建设“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开放性、多学科、教学型师范大学”。其他师范院校基本也是强调发展师范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师范教育。

三是违背教育客观规律,追求办学形式特色。学校办学特色是在探索教育规律、探索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形成的,不是刻意追求形式所能办到的。但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有的高校为了寻找所谓的办学特色,挖空心思,要么总结出的特色根本不是特色,要么搞短期的特色发展项目,冀希望于以几个特色项目来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这样,一些高校办学特色建设就昙花一现,缺乏长远的整体战略规划。同时,在办学特色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人为地随意变更,或者因为缺乏资金保障、或者因为领导发生更换,而不能“一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也就导致办学特色不能继续保持与强化。

(三)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存在问题的归因

首先,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滞后,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办学理念必须蕴含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这种特色,缺乏特色的办学理念不是真正的办学理念,更不是科学的办学理念。但是,对于河南省众多地方高校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开放竞争格局的逐步形成,部分高校的发展理念相对滞后,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人才培养要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在规模迅速扩大、整体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时,很多高校趋同现象严重,高校间缺乏特色和层次,既导致了一些高校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也存在着高校盲目发展,造成资源巨大浪费的情况。其次,大学缺乏科学分类,呈现单一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目前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分层分类都重视不够,缺乏对高校的分类指导,不同学校没有明确的分工定位和分类的质量评价体系,对高校质量的评价多数建立在单一的规模、层次指标上,使得人们更关注一所高校的规模、学位层次、学位点数量,大学在比“大”而不是比“学” ,从而形成单一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前几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最大的诟病,就是一刀切,一套评估指标针对所有本科高校。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大学分类方法,使得大学之间界限不清,缺乏特色和层次感,大学自身也难以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政府也难以从宏观层面上为大学定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高等教育发展也必然呈现单一化趋势,很多高校缺乏自己应有的特色也是一种必然。最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乏力,办学自主权缺乏。这不仅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所有大学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解决大学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的层面看,大学的定位往往反应了高等教育创新的核心价值取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的大学长期运行于一种“政治化”和行政性环境中,时而以政治追求为价值取向,时而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缺乏相对独立性。这样,必然形成以行政约束为主导的运作机制,使大学隶属于行政机构或演变为行政组织。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许多人热衷于追逐行政职位,造成行政权力的强化和泛化,使大学难以形成或保持旺盛的学术活力。缺乏这种学术活力,大学很难做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和批判精神的人才,也就很难真正地科学定位并办出特色。

二、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的路径

()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奠定创建办学特色的基石办学定位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也关系到学校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以及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地方院校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国内高等教育系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保持持续发展,必须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特色来取胜。而这取决于学校是否对办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追求、角色定位等问题有理性的思考,这是办好学校的前提。在当前形势下,地方院校的办学理念应该体现在地方性和先进性上,集中凸显于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上。每一所大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精神传承,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进行定位时,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目标的前瞻性、定位的现实性及发展的紧迫性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既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也不可妄自菲薄、因循守旧。可以说,紧紧抓住社会人才需求和本校优势(包括潜在优势)的交汇点,才是学校的最佳定位。可以说,只有找到既适合自己又不被别的学校所替代的定位,学校的发展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才能为学校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最真实的愿景和目标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大学的分类管理

河南省当前要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当务之急是对大学有一个准确的定性与定位。在此基础上,从具有基础性和长远性的制度环境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人手,塑造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大学的分类管理,对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院校、行业性高校、新建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高校,要引导他们科学定位,在各自的领域办出特色,不是一窝风、一刀切。《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将符合条件的高校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对高等学校进行分类管理,依据高等学校类型选择、目标定位与办学水平配置资源。调整相关政策,引导高等学校强化功能定位和特色意识,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鼓励高等学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支持具有行业背景的院校保持特色,提高服务行业的能力。”可以说,对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认识基本到位,有关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已经出台,关键是落实。

()因校制宜,有的放矢地培育办学特色

1.传承传统特色和优势是基础

学校良好办学传统和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优良学风、校风的产生和形成,名牌专业、特色学科及精品课程的创建和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了较

长的办学时间,并形成一些办学优势。因此,第一,要坚守传统特色。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因历史、地域、传统所形成的办学优势,以此为基础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可以说,经过长期积淀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和专业优势,恰恰代表着学校的实力和特色,也彰显着服务社会的能力。第二,要研究区域需求。社会和人的需求是办学的基础。一种办学特色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主要看这种办学特色是否适应区域的某种需要,不研究区域需要什么、不考虑学校到底能为社会做什么,就不可能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就不能为区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所以,河南省地方高等院校必须立足于地方需求,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当前,必须大力研究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因时而动,在传承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标

人才培养特色是形成办学特色、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办学特色等都会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反映出来并影响社会,形成大学自身的社会形象和办学效益。有学者提出,大学的竞争就等于学生的竞争,大学的竞争力直接表现为大学生的竞争力。因此,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管理等要素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校的人才质量和特色,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反映。从河南省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到其办学特色的总结基本都落在人才培养上,如郑州大学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河南科技大学强调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踏实能干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60年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更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扬。

3.构建学科、教学、科研特色是关键

学科建设、教学管理和科研活动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主要因素。其一,学科特色是形成办学特色,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反映一所大学的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要培植核心竞争力,必须打造立足自身优势又适应社会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因为学科特色是办学特色中最主要、最鲜明的标志,不仅对学校学科发展有互动和共生的作用,对人才培养有支撑和提升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其二,教学特色是形成办学特色,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教学是任一学校的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人才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每一所地方高校都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坚持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特色,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其三,科研特色是形成办学特色,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河南省一些本科高校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到各个学校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科研特色,也形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但这与要建设富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有一些距离,还需要学校从制度上理清一些关系。例如尤其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基本都是行业高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继续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关系。截至目前,为了促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几所地方高校进一步保持特色,河南省已分别与相关部委()签订省部()共建协议,这有助于这些高校在坚持服务行业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

4.建立健全体制特色是保障

学校成员高度认同并自觉遵循的规章制度及体制机制,是形成办学特色的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地方高校要顺应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实现新形势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也就是说,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根本,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品牌,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在实现办学特色的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与学术权力制衡模式,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增强经营大学的意识,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为大学办学特色建设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大学管理涉及学校的上下左右的关系,涉及到全体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氛围,更会影响到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管理特色的形成需要大学管理者的高度智慧。在新的历史时期,地方高校更要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打造科学规范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赋予管理以人性色彩,为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保证,真正从各方面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