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4年6月25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2014年国家科技奖评审探索建立旁听制
近日,从举办的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会媒体开放日活动现场获悉,为提高奖励评审的公开性,从今年开始将探索建立旁听制,为进一步准确评价候选项目,还将试点专家评审和社会评议相结合的评议机制。
为加强社会监督,从今年开始,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会评期间将根据当年社会关注的行业领域,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部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院士和热心科技奖励的群众等,旁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评审,旁听结束后组织答疑会,同时听取旁听人员对评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据介绍,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共受理候选人(成果)953人(项),受理总数与2013年持平。(来源:中国教育报,
让院士称号回归学术和荣誉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院士制度改革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改革院士遴选制度;二是优化院士队伍学科布局和年龄结构;三是规范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四是规范院士兼职和相关待遇;五是发挥院士在决策咨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次《章程》的修订主要变化有三点:
1.本次改革,将原来推荐院士候选人的三个渠道,减少为只有院士和学术团体两个推荐渠道,主要目的是使院士增选减少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2.本次改革在现有增选程序的基础上,增加全院院士投票选举(终选)的环节,主要是基于加强全体院士的审核把关、提高当选院士在整个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度等方面考虑,从而更有效地保证院士当选的质量。
3.在原《章程》中已规定三种院士退出机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项劝退的处分规定,主要是考虑到要以更严格的道德标准来加强院士队伍管理的需要。这一规定可以追溯院士当选前未被发现的有关行为。(来源:光明日报,
“工士”含金量社会来评价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由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优秀毕业生授予“工士”称号,引发社会的关注,甚至一些人想当然地就下判断:工士是为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授予的荣誉,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这样的判断显然缺乏依据。
在高职院校内部,对学业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存在客观需要,因此需要一种激励的形式,“工士”可作为这类形式的一种。事实上,在2008年,安徽休宁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学生就被授予“匠士学位”,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些做法在学校范围内实施不仅可以有,还应该更加多样化。
但是必须明确,“工士”不可能是学位,主要原因在于学位是一个体系,现有的三级学位体系是世界各国学术界长期探索稳定下来的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曾经在一些国家设置过的“副博士”学位,后来还是由于定位不明难以被公认或通行。
“工士”这样的称谓或许在局部或短期内可提高高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添其对职教专业与技能的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但却会在整体上或较长期间里造成混乱,严重的则会构成欺诈。
由此看来,各校在自己的范围内,以“工士”、“匠士”等名义对学业比较优秀的学生进行激励,不仅无可厚非,还应积极鼓励发展更多的形式。但这一做法与学位没有什么关系,也不应任意在它们后面加上“学位”二字。若某校的这类证书获得社会认可,它的含金量自然能获得提升,若仅仅为了学生好就业滥发证书,影响的则是学校的声誉。(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华通讯社与郑州大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
新华通讯社与郑州大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是新华社和郑州大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和弘扬穆青精神的一项重大举措。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新华社与郑州大学共建穆青研究中心,为穆青精神的研究和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双方长远合作开辟了良好的开端。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穆青研究会不断深化和拓展,穆青精神也会在莘莘新闻学子和代代新闻工作者中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发扬。(来源:郑州大学网站,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