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4年9月16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
——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讲话精神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民族振兴需要一大批一流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英雄辈出,大师荟萃,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今天,我国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向着民族复兴中国梦迈进。随着现代化建设提速和人力资源竞争加剧,教师培养人才、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愈发重大。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才能实现中国梦。
民族振兴、国家繁荣、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我们期待广大教师牢记崇高使命,坚守神圣职责,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业绩。(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9.16)
部校共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举措
近些年,媒体行业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据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639所本科院校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布点1080个,在校本科生达23万人。由于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专业创建时间较短,专业师资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缺乏,很多新闻学院仍走的是文史哲培养的“象牙塔”路线,教学偏重于理论讲授,实践部分则常常付之阙如。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工作之后常常感到所学非所用,所用不曾学。而众多具有一线实践经验的资深编辑记者,又常常因为理论的相对缺乏和高校的学历门槛,与“学院派”形同路人,无缘产生交集。
部校共建正是针对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应运而生。2001年底,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率先共建新闻学院,打破学界和业界的固有界限,加强新闻教学、科研和实践的贯通,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新闻人才,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新闻人才培养“双赢”之路。目前,已经有10省市党委宣传部和10所当地高校开始了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试点,部分中央主流媒体也已经和相应学校对接实施了共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合作是历史大势,效果在乎实施。相信在中央各部委的合理部署下,各地部校共建将开出更多新闻界理论联系实际的“双赢”之花。(来源:光明日报,2014.9.16)
区校共建当代大学生道德高地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岳麓区基地 中南大学基地
执笔人:徐建军、刘建华、姜国俊、赵 杰
区校联动,共同探索立体育人的大学生德育新理念。高等学校和高校集聚区既应当是知识的殿堂,又应当是道德的高地。在校大学生既应当在课堂主渠道和校园文化环境中受教育、长才干,又应当在社区环境中和社会舞台上受锻炼、作贡献。因此,高校集聚区党委政府和高等学校都应当牢固树立立体育人的大德育观,不仅要在德育过程上把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等多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要在德育价值上把人性化德育、生活化德育、主体性德育和体验性德育等多种观念有机融合起来,着力使大学生德育成为多向度、多层次、广覆盖的系统工程。
区校对接,共同构建整体协同的大学生德育新机制。区校协作,共同丰富与时俱进的大学生德育新内容。区校共创,共同培育典型示范的大学生德育新品牌。区校互促,共同实践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德育新方法。 (来源:光明日报,2014.9.16)
创新“4+1”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教师教育特色品牌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纪实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本科学生,师范生占该校学生的40%。在江苏省教育部门举办的两届全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学院的学生连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近年来,学院师范生在全国高师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中屡获江苏赛区一等奖,师范类毕业生平均入职率和考取编制通过率也都始终保持较高水准。据江苏省教育部门统计,在2013年入职的江苏省新教师中,约有10%来自于学院的学生。是什么让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师范生在众高校学生中脱颖而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秉承传统 凝练师范教育特色。
二、锐意改革 创新“4+1”教学模式。教育见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创新思路、独辟蹊径,创造性地构建了“4+1”教学模式。“4”,即学生每周四天在校学习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1”,即学生每周一天在见习学校全天跟岗见习实践。
三、与时俱进 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四、夯实基础 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9.16)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