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发布时间:2014-10-15作者:设置

 

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41015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教育部公布就业率较低本科专业名单

15个专业榜上有名

今天,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推送近两年(2012年、2013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共15个专业榜上有名。

名单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整理并公布,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同时公布的还有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省的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记者通过对比分省名单发现,各省份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例如同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完全不同,北京共有音乐学、社会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等10个专业入选,天津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则包括药物制剂、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历史学、针灸推拿学等8个专业。(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1015日)

 

地方高校如何与区域发展共赢

北京农学院党委书记 郑文堂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应系统思考“应做什么、能做什么、做好什么”。

首先,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找准服务区域发展“应做什么”。

其次,地方高校应在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思考“能做什么”。

再其次,地方高校思考“做好什么”应着眼于整体服务区域发展的效果。

“区域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重点思考的问题。

地方高校还应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实际的结合、与专业发展实际的结合、与区域未来发展目标的结合,使人才培养真正“落地”。

如何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过程中,实现区域社会与地方高校的双赢,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应深入思考的问题。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是以服务寻支持。

二是以服务求发展。学校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有效途径和机制,为基层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切实解决农业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以服务促双赢。学校加强与京郊区县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服务中获得支持,在协同中共谋发展。(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1015日)

 

检讨教授“失足”科研经费机制当改

刘志权

在中央密集的整治专项资金行动中,对科技部巡视的最终结果并不出乎意外:5所大学的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余万元。另有多起严重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的“典型问题”涉及多个名校课题组。

能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的,都是国内相关学科的翘楚。培养这些人才不容易,这种损失,其实不限于当事者,也是国家的。当事者固然咎由自取,但国家层面的损失,谁来埋单?

经验是,淮橘为枳,当不正常的现象普遍存在时,就需要反思和拷问制度。科研经费申报制度的问题早就饱受诟病。评审验收专家之间抱团默契互惠、缺乏严格论证、跑“部”“钱”进、只管审批不管验收、课题低水平重复或重复申报,各类怪现象层出不穷。有效监管的长期缺乏,造成了“圈钱”行为的泛滥,并进一步加大了科研人员对法律的轻慢。这种情形,是否需要对有关部门问责?

在人文科学领域,科研经费制度不合理还体现为另一种情形。很多项目的物质支出不需要这么多,而专家的巨额时间和脑力劳动付出却被制度性忽视了。面对问题,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整改”。但整改并非第一天开始,其效果则不容乐观。相反,一种“矫枉过正”的僵化正在形成。比如,一个跨度数年的大型项目,可能使用的仪器还未完全可知,但在申报之初,预算就必须逐项填报,整体误差不超10%。不切实际的要求催逼出了不负责任的填报。这种“证据链式”的报销机制,对相关部门来说是省事了,但却是以缺乏人文关怀的“证据链”式的有罪推定思维为基础的。

科研经费制度的改革,应该以保护科研者的研究热情,以及建立防微杜渐的监督体制为要旨。如果整改不面对呼声甚高的明显问题,只是着眼于免责思维的“一刀切式”的制度,这不是整改,而是懒政。这种情形,谁来管?(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1015日)

 

投放350辆公共自行车方便学生   建门禁系统限制黑车进校园

江苏大学打造校园绿色交通体系

江苏大学联合镇江市开展“收缴行动”,先后收缴了215辆“三无”摩托车;同时,出台校内交通管理条例,对证照齐备摩托车实行登记,并发放校内通行证。目前校园“三无”摩托车已绝迹。

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是江苏大学与所在的镇江市携手,在今年暑假刚刚实施的针对江大师生的“惠民工程”,也是该校优化校园安全管理推出的又一举措。目前,在江大校园内建设了11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投放自行车350余辆。

“高校校园道路交通管理历来是一个令人尴尬和头疼的‘盲区’:公安交管部门管不着,运输管理部门管不上,而学校自身管理又没有执法权。”作为分管后勤保卫工作的校领导,江苏大学副校长张济建教授深有感触。近年来,江大采取“堵、疏、建”相结合的措施,初步建成了校园绿色交通体系。(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1015日)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