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4年10月27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卓越计划:重在协同培养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于2010年率先实施。这一计划至今实施了四年多,对于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怎样的作用?
建立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制度化合作。21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卓越计划”实施,逐步建立起了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制度化合作。
“卓越计划”所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完善组织机制。二是制订支持政策。三是行业、区域联盟因需组建。四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完善。五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初显成效。
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下一步“卓越计划”实施的总体思路是四个“进一步”:第一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卓越计划”三级实施体系。第二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第三个“进一步”:要进一步健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和运行机制。第四个“进一步”:要进一步改进“卓越计划”实施工作评价。
集聚多方资源,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对“建设领域卓越计划校企联盟”今后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完善组织运行机制。第二,第三,完善交流研讨机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7日)
职场高跳槽率折射高校办学盲区
吕素香 北京工商大学学生处处长
近日,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发布《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报告称中国职场人士的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比美国的56个月,几乎短了两年。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要跳槽。数字本身的科学性值得推敲,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应引起思考。
高跳槽率虽是一种社会现象,但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毕竟高校毕业生是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主体。高校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分析自己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问题。
然而,就业市场的现实表明,仅仅改革职业教育还远远不够。大量的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也还处于就业期望值过高、研究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在就业市场不受欢迎的尴尬境地。因此,高校应清醒分析市场需求,注重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改变以科研论英雄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更多投入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转变办学理念,敞开大门,主动将市场上先进的技术、前沿的动态以课程或讲座的形式请到学校来;踏踏实实组织好实习实践环节,让学生走出去接触企业,了解真实市场信息;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端正求职择业心态。(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7日)
东北大学为学生注入创新创业基因
2000年,东北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建了“创业先锋班”,进行创业精神、知识、实践、技能四大板块的教育。同时,该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2009级和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进四有”,即进计划、进课堂,有理论、有实践、有指导、有学分。目前,该校已开设了6门创业课程供学生选修。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东北大学搭建了三类不同对接模式的平台:一是创新创业园,二是校院两级创新创业社团,三是以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为核心的实践体系。
想创业容易,创业成功不易。东北大学探索的“校内学、校外练、做中创”的模式,让学生创业项目实现“项目化—成果化—实体化”的蜕变。该校把有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优先推荐到创新创业园。在那里,他们不仅得到营业场地、资金等方面的帮助,而且还享受税收减免、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7日)
中国民航大学:培养与需求“无缝隙”人才
校企合作办学是中国民航大学的传统特色。中国民航大学以培养面向一线运行的“实践型”工程人才为目标,质量标准实现“从业资质标准+本科通用标准”,在民航专业实施行业从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领航:培养国际水准航空工程师。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是我国唯一的国际合作航空类工程师学院,由中国民航大学与法国航空航天大学校集团于2007年共同创办。
导航: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010年3月中国民航大学成为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高校,至今学校围绕CDIO改革开展了多项创新性工作。
助航:打造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是中国民航大学的传统特色。中国民航大学以培养面向一线运行的“实践型”工程人才为目标,质量标准实现“从业资质标准+本科通用标准”,在民航专业实施行业从业标准与人才培养标准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7日)
产学合作 协同育人
——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探索产学深度融合
的软件人才新型培养模式
于博,西安交通大学;
张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作为采用新模式、新体制运行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通过创新性地构筑一个“平台”,依托两个“联盟”,形成三个“体系”,实现四大“功能”,建立了产学深度融合的软件人才新型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促进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协调发展和有效对接的校企合作新路子。
政府主导、产学共建的软件人才培养公共平台。
两个联盟:产学深度融合的“高校联盟”与“企业联盟”。
三个体系: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与协同创新体系;多高校和多企业互动融合的产学协同育人体系。适应新型产学协同育人平台的运行管理体系。
四大功能:资源共享、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就业服务;集约式开放共建平台的资源共享;突出教育实践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的行业性专业人才培养。(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27日)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