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参考2014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4-11-27作者:设置

 

 

 

2014年第5期(总第67期)

(高校转型发展专辑)

 

郑州轻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2014928

 

编者按: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我国高教领域又一重大改革正酝酿出炉——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普通本科高校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面临哪些困难?国际上有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此,我们收集整理了国家、兄弟省份以及本省先进做法经验的相关资料,编写了本专辑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现就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基本原则

——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发展。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扩大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总体目标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

——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怀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其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各类劳动者的职业发挥创造更宽广的空间、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

4、试点范围

省级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可以整体进入试点,也可以部分院系或专业(集群)进入试点。试点应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试点方案向教育部备案。

二、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

1、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试点高校要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在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行业特点明显的高校可以与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共现组建教育集团。专业门类较多的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采取多种形式组建或参加教育集团。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集群)覆盖率达到100%

2、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试点高校要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章程的重要内容。在试点高校探索学校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省人大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机制。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建立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院系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院系经费管理的职权。

3、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试点高校要按照产业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探索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切实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集群),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到2016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40%。通过传统专业改造、学生选修专业等方式,提高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比重。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构。

4、促进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试点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要求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和企业定制化联合培养的比例。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逐步达到15%以上,从一线劳动者中选拔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

5、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技术人才选拔的考试招生制度。试点高校要根据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的特点,制定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经过统一测试招收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或免试招收经认定的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同时积极探索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和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形式。招生计划、方案、过程、结果等要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

6、创新高继续教育。面向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学习方式、学分累积制度。在重点专业(集群)着重建设服务行业和主要企业的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在学人数(折合数)占在学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

7、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试点高校要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8、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高校要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9、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高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瞄准世界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团队,主要招收在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

10、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11、建立创业教育体系。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建设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

12、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试点高校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途径,与中高职院校联动,面向小几天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提升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1、扩大试点高校办学自主权。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作为推动地方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突破口。省级政府要在试点方案中明确试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扩大试点高校的招生考试自主权,允许试点高校在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自主制定招生考试方案;扩大试点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允许试点高校在完善新专业设置制度的基础上,自主设置新专业;扩大试点高校的用人自主权,支持试点高校在核定编制内自主聘用教师、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下放教师高级职务(职称)评聘权;开展校长、院长公开选拔试点,支持引进优秀企业管理者担任领导干部;扩大试点高校的财务管理自主权,在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监督和审计的前提下,支持试点高校依法依规自主管理生均拨款收入、学费收入和专项经费。允许试点高校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

2、探索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校分类管理的要求,改革高等学校设置制度,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明确为本科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和发展重点。除规划为研究型大学的院校和一些特殊院校外,地方本科高校的新设、升格和更名原则上明确为应用技术类型。通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逐步形成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设置标准。探索在条件成熟的省份开展下放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高校设置权的试点。在具备基本条件的试点高校先行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增列和专业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试点。

3、建立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评估。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强化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的考察。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与认证。

4、探索高等教育分类拨款制度。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应高于一般普通本科学校,并根据办学成本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拨款标准系数,重点支持技术性强、社会亟需和艰苦行业相关专业的发展。在试点高校探索建立符合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特点的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的绩效评价实行有差别的财政支持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地方高等教育的专项资金对试点高校予以倾斜支持。

5、加大招生计划支持力度。在完善改革方案和专业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招生计划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和专业进行倾斜。从2014年开始,按照增量安排带动存量调整的原则,支持试点高校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贡献力强的专业扩大招生。省级政府和试点高校要加强对招生计划存量结构的调整。对于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各省在高考招生时可将全部或部分专业纳入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在符合条件的省份实行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省级统筹改革试点,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自主权。

6、加大办学体制改革的支持力度。省市两级政府要制定鼓励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参与办学的政策,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实行合作、联合和合并重组。试点高校由政府举办转为政府主导下多方联合办学、实行混合所有制的,不改变学校原有公办学校性质。允许试点高校二级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公办民助(或公立民办)的改革探索。

7、加大教师队伍建设调整的支持力度。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中央和地方各类人才支持项目。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资金、企业和社会捐赠讲席等方式引进紧缺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支持试点高校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试点高校教师国外访学、开展合作研究,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适当增加试点高校选派计划。实施管理干部国际培训项目,从试点学校派团队到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学习先进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并纳入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予以支持。

8、加大对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要将校企合作项目列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企业在试点高校建立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对企业在高校设立的技术创新和培训基地、捐赠的实验实习实训设备依照国家教育捐赠的优惠政策规定予以税收优惠。对高等学校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技术装备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税收优惠。鼓励发展先进实习实训装备金融租赁业务。地方政府要扶持一批高校与重点企业或产业园区共同建设的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和服务企业。

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高等教育领域的政府间对话与合作机制。支持试点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立院校合作关系,系统引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国外同类高校开展合作,支持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教育援外、对外投资等领域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相结合走出去办学。充分发挥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作用,与国外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联盟、协会开展对等合作交流。

10、加强师范专科学校升格高校的指导。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继续以师范类专业为主的师范院校。省级政府要按照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完善师范本科与专科的衔接体系,推动学校与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支持学校加强教学技术技能训练和实践培养环节。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基础建立的地方性学院,省级政府要加大对其转型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经费安排、师资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加快发展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缺专业,提高面向区域产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重。

11、设立支持试点专项经费。省、市级政府加大对转型发展成绩显著的试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重点用于试点高校支撑当地产业升级重点专业(集群)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技术转移和创新中心、工程实践中心、先进技术实习实训基地等基础设施。根据地方和企业支持的情况,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基础能力建设予以支持,中央财政按地方和企业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予奖补。

12、将符合条件的省级试点列入国家级试点。各地各高校要在试点过程中不断完善方案,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形成政策和制度。省级试点的基础上,遴选若干试点方案科学、实施效果显著的省份和试点高校纳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范围。

四、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1、加强对转型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大改革,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涉及面广,改革周期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细化相关配套措施,形成转型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2、加强对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的指导。坚持高标准的要求,优先将与高水平企业合作、拥有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先进实训技术装备、先进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本科学校纳入改革试点范围。要对试点高校加强差别化指导,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注重总结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

3、营造转型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强政策宣传,坚定改革信心,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广泛动员各部门、专家学者和用人单位参与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政策研究。组织新闻媒体及时宣传报道试点经验。

 

鲁昕在部分省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座谈会上的讲话提纲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2014110

 

尊敬的济超省长,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黄淮学院举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邀请12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行座谈研讨。会议的主题,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目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已经总理圈阅,近期将正式印发。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现场经验交流会,也是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员会和部署会。刚才黄淮学院集中介绍了转型发展的经验和具体做法,河南、重庆、山东三个省市做了交流发言。借此机会,我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黄淮学院的经验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昨天下午,我们现场参观了黄淮学院,特别是观摩学习了学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一些创新举措和成效,我很受鼓舞,也更坚定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信心,相信大家会有不少启发。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教育改革发展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缩影,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黄淮学院在河南省属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学校中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黄淮学院在河南驻马店这样一个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办学,转型发展能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效,我看下来,有两点感受:

第一,黄淮学院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黄淮学院升本以来,紧紧抓住河南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按照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之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教室变成了实训室,教研室变成了工作室,学校办学和师生都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传统的中文专业改造成为文化传媒专业,与电视台合作的节目编导开展得有声有色;物理教育专业变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艺术设计学院提出了“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项目推动、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音乐表演系以培养“台上说唱跳、台上编导写、台后声光电”的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艺术设计专业通过设立“圆梦坊”,以真实项目开展教育教学,“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学生完成、市场评价”,很多作品已被企业实际采用。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入驻企业42家,进驻项目72个,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工位达1000多个。转型发展使学校真正尝到了甜头,学校招生就业呈现“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由升本之初的8%提高到了100%,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7%。黄淮学院探索出了一条中部地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之路,办出了特色,树立了品牌,为全国同类型的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鉴,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从全国来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都必然要求加快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但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存在着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初次就业率在各种类型高校中排在最后,仅为70%。从全球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特别是实体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来看,高等教育结构基本上是“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在实验室、科学院从事基础性研究,80%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创新岗位。如瑞士18%是学术型人才,82%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德国20%是学术型,80%是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合理结构。我国正相反,不少地方高校定位于学科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造成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既低于985高校,也低于高职院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果每年近700万高校毕业生有30%200万毕业生不能就业,就会直接影响200万个家庭,也等于浪费了国家和社会3000亿元的教育投入。去年《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报道题目就叫《地方新建本科贡献大量“失业者”》,反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大量毕业生失业现象,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因此,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主要面向区域和行业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高等教育的重大结构调整,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数以百万计学生的切身利益。

第二,黄淮学院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黄淮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民办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本科办学的历史很短,是典型的新升本学校。黄淮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也遇到的不少困难,其中比较突出的,一是地处河南南部地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区域经济欠发达,财政投入低;二是学校基础薄弱,升本之初,办学条件差,学科专业以师范类为主,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低,办学举步维艰。但通过几年的转型发展,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省内排名靠后的新建本科学校变成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总结其经验,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办学定位明确。学校按照建设国内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了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二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高度统一。黄淮学院历届领导班子敢于干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解难题,扎实抓改革、自觉促转型,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三是有清晰的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学校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了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步骤,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这条主线,提出了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两大突破”,“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办学”五大发展战略。四是地方政府的支持。黄淮学院通过服务地方,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驻马店市政府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和支撑。这充分说明,只要坚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树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大胆探索和实践,学校发展的路子就越走越宽阔。

与黄淮学院相比,我们很多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基础好,起点不低,但对转型发展还存有顾虑,认为转型发展困难多、投入大、周期长,短时间内难以见成效,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实事求是的说,一些高校转型确实存在各种困难,有思想认识上的,很多学校不愿意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帽子,想走研究型、学术型的老路,或还在观望;有专业结构上的,结构调整困难;有师资队伍上的,很多教师难以适应转型发展需要;有实习实训条件上的,不少学校实训设备差。但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认识和办学观念,只要观念转变过来了,其他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客观的说,大部分地方高校走学科型、研究型发展的道路,既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经济社会发展也没有需求,肯定走不通,要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从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只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即使办学基础薄弱,也能取得成效,这是在地方高校办学实践中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

二、省级统筹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围绕十八大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目标任务。袁贵仁部长指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继管理体制改革和扩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变革,意义更为深远,任务也更为艰巨。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各省认真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面积极行动,取得了初步成效。刚才河南、重庆、山东三个省市做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其中有不少好的经验和改革探索,我也很受启发。

河南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努力构建与河南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教育结构。针对本科院校中工科、商科、医科薄弱,师范院校比例偏高,专业布点中服务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结构偏低的现状,河南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分类指导,以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带动区域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一是凝聚共识,统一思想。成立了河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家工作组,组织专家和有关地方高校就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相关问题进行多次深入研讨和交流;召开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进一步增强了认识。二是探索分类管理机制。根据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和在校生结构、社会需求等,在与高校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对所属高校的性质类别进行了梳理,切实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三是项目带动、资金引导。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推动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据悉,河南政府已经准备推广黄淮学院经验,启动地方高校转型试点工程, 2014年省政府财政预算中将拿出一个亿的专项经费支持试点高校转型发展,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转型发展的决心。

山东省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契机,坚持把本科院校转型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山东提出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抓手,重点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等七项改革,2013年在8所中职学校、11所高职学校和12所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3+4”、“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建立“知识+技能”春季招生考试制度,逐步增加春季高考本科招生计划,2014年春季高考考生为99699人,比2013年增加37853人,增幅61%。同时,按照形成层次类别清晰、布局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一方向,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以分类建设和特色发展为主题,由财政投入6亿元,从2011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按照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的定位,引导高等学校明确办学定位,深化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了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重庆市自开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以来,由市教委牵头,“5+1”试点高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专题会议,每次会议一个主题,策划为十二个主题,务实推进试点工作,明确了两年成型、四年成熟、六年成功的奋斗目标。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注重以“榜样”推动高校转型,通过树立专升本典型、新建本科典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典型、工程博士改革试点典型、国际化办学典型等,充分发挥典型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地方高校明确定位,坚定不移地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路试水。

除今天交流发言的三个省份外,其他各省也积极开展了转型发展的改革探索,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经验,由于时间有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要充分借鉴各地和各高校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尊重和发挥基层学校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和提炼行之有效的做法,抓紧行动,只争朝夕,把转型发展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一所所学校的改革试点方案,积极探索具有各地特色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三、行动起来,扎实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

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去年以来,教育部重点推进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组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课题组专家开展了发展应用技术大学的国际经验、实践研究,形成了《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国别研究报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等一系列理论成果,为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二是组织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交流与协作的平台。三是开展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宣传。通过中国教育报、教育部网站等,组织专家学者、地方高校介绍转型发展理论、实践探索和成功经验,为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四是研究起草《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成立了专家组和由部内有关司局同志组成的起草组,综合各方的意见形成《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稿,正在征求各地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我们要抓紧修改完善,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名义共同印发,尽快启动改革试点工作。

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已列入教育部2014年工作重点。推动地方高校的转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省级政府的统筹权,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体系。这里,我也对各地的转型发展改革工作提出几点要求。

一是要解放思想,加大转型发展的改革力度。三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各地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决定精神,深刻领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充分认识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大决心冲破固有的观念、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的想法和做法,加大攻坚力度,大胆探索,形成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各地要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设若干所产业贡献力大、价值创造力高、结构带动力强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是要明确各项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涉及面广。各地要根据教育部的总体部署,认真研究制定各项改革的具体方案,明确省级各项改革举措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使转型发展既有整体推进,又有重点突破。各地要按照改革试点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分省工作方案,使转型发展试点落到实处。

三是要研究细化配套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并明确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延东同志多次指出,要通过资源配置等手段,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对符合转型发展方向的,要加大支持力度。各地要按照“新、实、硬”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研究细化相应的政策措施,做到改革要新,政策要实,措施要硬。新,就是要体现新思路,破除旧障碍;实,就是要让改革者得实惠,有甜头;硬,就是要有硬招、管用的招,真正发挥导向作用。贵仁同志多次强调,不能让改革的人吃亏,各省级政府要加大对转型高校的政策支持力度。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认真研究招生计划、财政拨款、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管理制度等方面如何促进转型,建立一套有利于加快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推动地方高校转型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四是扎实做好省级转型试点工作。各省级政府要制定试点实施方案,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确定试点高校,并落实招生计划、财政拨款等配套支持政策措施。教育部将组织专家对试点学校转型发展试点方案进行指导,加强试点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在省级试点的基础上,教育部将遴选若干对区域发展支撑能力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高校纳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范围。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全面提升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各省在推进改革试点的过程中,要避免撒胡椒面,真正遴选出若干所改革意愿强、转型发展方向明确的学校,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使其真正成为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

五是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当前,不少地方、高校在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各地要总结和提炼高校的典型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引导高校转变观念,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时代命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一个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明确方向,坚定信心,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水平,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聚焦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上)

地方本科高校该转型了

来源:人民日报,2014-5-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我国2400多所大学中的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其余的主要归省级政府管理,中央部门与地方共建的高校一般以地方管理为主,通俗地说,地方高校占了大学的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怎样为所在区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这既是政府的需要,也是学生及其家长的期盼。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很好解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数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不准。

    4月底,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行,论坛以“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主题,推动、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转型的大学主要是地方高校。

    地方高校为啥要转型

    产业结构升级之需,大学毕业生就业之需

    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727万人,他们的就业广受社会关注。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按照国际统一口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6%,即18岁—22岁年龄段的青年在接受各类大学教育的比例达到26%,进入大众化阶段,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大学不能都是研究型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批应用技术型的大学。

    然而,现实需求和大学定位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地方高校追求“高大上”的冲动普遍存在,专科升本科、学院更名大学,贪大求全,却忽视自己脚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办学方向。

    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量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中华职业教育社总干事陈广庆说,我国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他举例说,在电信行业,现有高端人才占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有0.14%;在海洋领域,我国在世界海洋专家数据库中登记的专家不足百人,不到全球总量的1%;在电子信息产业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比例仅为3.2%,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

    “产教融合,把‘产’字放在前面,我很兴奋!”参加“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用友软件公司副总裁郭延生说,这表明政府和高校更加重视企业、产业的角色和需求了。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紧迫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大举措。当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势在必行。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有一定的技能。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

    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通过转型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这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破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同质化、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特色问题。

教育部有关部门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得到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国家竞争力、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高等教育的结构高度相关。德国、瑞士、芬兰、荷兰等应用技术类大学多的国家,不仅竞争力在世界上排名靠前,而且失业率较低。

    欧洲许多国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说,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高校体系中一个自成一体的支柱,德国7所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组成了精英联盟。荷兰斯坦德大学副校长戴豪易克说,荷兰70%的大学生就读于职业技术类大学。美国24个州的社区学院允许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

    转型面对哪些挑战

    观念和师资不适应,管理和利益需调整

    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各方已经达成初步共识,但是,转型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和障碍。其中,凸显的矛盾是观念跟不上、师资队伍不适应,没有对高校进行分类管理的体制机制、大学既得利益的阻碍。许多专家认为,转型的最大障碍在于观念。

    观念的冲突来自多方面。比如,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宁愿选择三本类院校,也不愿意选择就业看好的职业技术学院,普遍认为学习实用技术低人一等。现实中,用人单位包括一些企业在选聘大学毕业生时,盲目追求名校及高学历,忽视对毕业生实际技能的考察。

    据参加“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业内人士介绍,对于转型,高校反应不一,“痛快”“痛苦”“彷徨犹豫”,这些态度都存在。他们为记者举例:一所民办专科院校刚刚升为本科,校长在学校大门口附近挂上一个“办成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大牌子,结果却受到校内众人的质疑:“都成本科了,还要追求应用型?”校长只得摘掉这个牌子。

    观念不适应固然有历史传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观念背后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差距。观念不会凭空产生,它与目前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经济收入不高、社会地位偏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些中专或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技术精湛、勇于创新、表现突出,完全达到了工程师的水平,可是仅仅因为学历低而不能评工程师。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非常普遍。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袁振国认为,在用人机制上,政府和社会尚未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待遇、职称、职务等方面仍存在政策性歧视。一些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宠爱过度”,而对职业教育却看不起、甚至漠不关心。这些现象和问题,都严重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切实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社会经济地位。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师资队伍非常关键。面临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缺乏实践经验,自己本身没有技术专长。这样的师资怎么适应学校的转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朱高峰认为,只有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高校才能追赶、适应、引领产业发展。师资队伍的高端是校长,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应用技术、职业技术”这8个字不被许多大学校长所接受。

    目前,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探索分类管理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大学。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分类管理大学的体制机制,比如,应用技术大学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评价这类大学等等。

应对好这些挑战,转型之路才可能通畅。

 

聚焦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下)

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

来源:人民日报,2014-5-15

  今年2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将此作为即将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其突破口就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部分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的紧迫性毋庸置疑,转型的共识已初步形成,那么,转型之路该怎么走?

示范引领,试点先行

  37所院校和部分省市率先试水

  部分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在2013年初已经启动,教育部规划司负责人表示,转型采取“示范引领,试点先行”方法,教育部首批确定37所院校作为试点,今后35年完成试点工作,省级政府负责制定各自的具体改革进程。

  20136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35所院校均为2000年以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有关负责人透露,目前还有200多所高校申请加入,正在等待审查。10多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包括“985”“211”高校,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这一联盟正在加强自身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新机制,推动建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正在筹划与欧洲技术大学联盟进行合作。

  各地不甘落后,积极探索,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行动起来。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河南省、山东省分别安排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2亿元、1亿元。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说,重庆市政府今年411日组建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属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6所院校进入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行列,目前有4所通过转型评审,2所被延迟通过。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从今年开始,高校招生在基本稳定规模的前提下,本科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量重点支持转型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的高校和专业。除招生计划外,她还表示,要在高校专业设置、财政投入等方面对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正在加快高校设置制度改革,研究制定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设置标准,为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创造条件。今后,除少量一开始就定位于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外,新设本科学校和更名大学都要明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部建议省级政府对招生存量计划进行调整,用于扩大符合产业规划、就业质量高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强的专业招生规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

  转型发展,高校是主体。学校能否教给学生真才实学,让学生有好的就业、前途和幸福生活?能否发挥区域、行业和企业的技术中心作用?关键在于高校能否把握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转型发展路径。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坐落于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学校与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校49个本科专业中80%以上是应用技术型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制作作品,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学校“进口旺”“出口畅”,2013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者达103%,就业率高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平均数近8个百分点。“方向对了,还怕路远吗?”校长介晓磊自信地说。黄淮学院的探索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今年4月下旬,学校与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承办了“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一所大学是由专业、学科组成的,专业群决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转型学校多数坐落于地市级城市,率先转型的院校紧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了诸如土建、创意、物流、电动车制造等专业,使得地方政府感到离开这些院校“有所失”,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和考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长孟庆国说,应用技术型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并且得到他们的认可。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生源主要有4类,即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和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针对生源状况,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可以更加灵活些。国际经验表明,学制可以是3年,也可以是4年,甚至1年或者2年。

  韩国职业教育研究院焕吉恩教授说,在与造船业、汽车行业等世界著名企业合作的基础上,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的学制既有1年、2年的,也有3年、4年的。他说,韩国应用技术类大学共与365个企业有合作协议。

  据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欧洲专家介绍,欧洲有些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制为3年。

  据介绍,欧洲的应用技术类大学与实践的结合极为紧密,其教学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学校必须有实习学期,学生在企业里写毕业论文,其中包括模拟商业游戏、案例分析,有校外考察与参观企业、双元制学位等课程。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都是小班进行的,因此学生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指导。

  师资对于院校的转型发展是关键因素,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转型院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行业人才,同时把现有教师送出去培训,还可以聘任兼职教师,但是,兼职者必须是实质性的签了合同的来上课的教师。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说,为了培养工程教育的师资,学校新来的教师前3年必须在企业实践。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技术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来汉瑞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授皆为实践家,他们的法定聘任条件要求在5年的职业实践中,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运用或发展取得了特别的成绩,这5年的职业生涯中应至少有3年是在高校以外任职的。

  各方携手,创造环境

  政府行业企业同心同德大合唱

  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178所高校形成共识——“我们期待国家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期待各级政府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呼吁放权高校自主地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呼吁行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共同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如何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如何扩大转型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这都是对各级政府的考量,需要及时回答。

  本科院校转型需要地方政府促进地方产业和高校双转、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双赢。河南省许昌市市委书记王树山说:“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我们支持许昌学院专业设置瞄准地方支柱优势产业,期望他们的科研成果率先在许昌应用推广。”据江苏省常熟市副市长陈惠良介绍,常熟理工学院毕业生70%在当地就业,市政府拿出10亿元、1800亩地支持学校。

  本科院校转型需要行业企业发挥积极能动作用,为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据悉,目前我国已有59个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还有1个正在申请。机械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晓明说,行业组织可以促进产教融合,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袁振国说,职业教育应该有系统的质量、建设、评估、管理标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有千秋,两者只有类型差异而无等级区别。

  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178所高校期盼——“我们的学生将站在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的前沿,充满创新创业的激情,在社会每一个领域的进步和繁荣中创造价值、做出贡献。”随着部分本科院校成功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我们相信这一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教育部:六百所本科高校转型说法不准确

(原标题: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表示 六百所本科高校转型说法不准确(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 本科高校将扩大职校生招生比例)

国新办26日举办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针对此前“600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以及“高考将分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两类”的说法,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释。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教育部将引导和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有媒体提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有一些普通高校要转型成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对此解释,“许多媒体报道‘要推动600所本科学校的转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

葛道凯介绍,国务院发文要推动一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转型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中国高等学校的分类体系。先从现有的本科高校划出一部分,推动它们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转型。对于独立学院,如果它们是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的高等学校。对于2000年以后新设的高等学校,鼓励它们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学校。

此前,“高考将分为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两类”的表述也备受关注。对此,葛道凯回应,“高考改革非常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部和有关方面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制定总体方案,会择期公布。”

葛道凯介绍,根据去年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职业学校招生有传统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考试招生、对口招生、技能拔尖人才招生、某些专业的长学制培养等6种途径。他介绍,通过传统高考升入职业院校的考生数量会逐步减少。

“去年高职总共招生318万人,其中144万人是通过非高考形式录取的,非普通高考学生占到43%,高职教育的考试招生改革已迈出实质步伐。”葛道凯介绍,“下一步改革有两个明确方向,第一个就是专科层次的职业高等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招生比例,本科学校要逐步扩大面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招生比例;第二个方向是要逐步扩大面向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

此外,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流失率较高的问题,葛道凯介绍,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面临同样难题。在国内,流失率跟地域性有关,东部地区如浙江、江苏、上海,几乎没有流失;西部地区,如陕西、新疆、甘肃等流失率稍微高一些。

针对就业准入制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介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两类,一类是准入类职业资格,涉及到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职业工种,它的前提是要有法律法规依据。近年来,不少行业和单位一直要求增加持证上岗的比例,但有些行业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下一步要加快制定《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研究制定职业资格目录,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职业资格予以取消;第二类是水平评价类,将进一步减少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加大职业资格清理力度,取消一批职业资格,坚决杜绝乱考试、乱发证的现象。

 

山东特色名校工程

 

为解决山东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决定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

山东省委、省政府2010年底发布的《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按照应用基础人才、应用人才、技能人才3个培养方向,重点建设3-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10-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高职高专院校。《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则对山东特色名校建设作出具体规划。

“山东特色名校工程”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按照应用基础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遴选部分高校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重点建设3-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建设成为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二)重点建设10-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成为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为突出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办学声誉。

(三)重点建设20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培养山东省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

名校建设工程从2011年―2015年开始实施。目前,首批10所特色名校已经确定,2014年将完成首批名校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2012年、2013年分别遴选第二、三批高校进行名校工程建设,2015年将完成这两批名校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

2 首批10所山东特色名校

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大学。

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济南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烟台大学。

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潍坊职业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山东工业职业学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3 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实施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

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

鲁教高字(201114

各高等学校: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文件精神,按照《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鲁教高字[2011]1号)的要求,为加强对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名校带动作用,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制订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突出“分类指导、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提高质量”的主题,加快实施名校建设工程,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建设一批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高校,形成层次类别清晰、具有山东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建设思路

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按照应用基础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遴选部分高校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建设目标

在山东省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

(一)重点建设3-5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名校。建设成为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二)重点建设10-15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成为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为突出的办学特色和较高的办学声誉。

(三)重点建设20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培养山东省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

四、建设内容

(一)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办学目标明确,改革思路清晰,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二)学科专业。建立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与山东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遴选300个基础、优势、特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其中,本科院校每校10个,高职高专院校每校6个。

(三)师资队伍。加强优秀拔尖人才、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选拔与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态度端正、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效果好、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国家或省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四)教学改革。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改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体制机制。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人才培养新机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途径。不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以科学的管理确保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社会服务。引导高校利用人才资源优势,面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提供科技研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职工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服务;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积极参与社会重大课题研究;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培养大批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增强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五、实施步骤

名校建设工程从2011-2015年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按照学校申报、教育行政部门预审、专家评审立项、项目实施、中期检查、项目验收等操作程序,按年度、分类别、分批次推进,稳步发展。对入选名校建设工程的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对年度绩效考核不合格的院校,终止立项。

2011年,制订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和管理办法,遴选第一批高校进行名校工程建设,其中,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院校3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院校5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10所。

2012年,遴选第二批高校进行名校工程建设,其中,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院校2所,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院校4-6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7所。

2013年,启动遴选第三批高校进行名校工程建设,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院校3-4所,技能型人才培养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3所。

2014年,完成首批名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

2015年,完成第二批、第三批名校的项目建设并进行验收。

六、申报范围与基本条件

国家部委属高校和已列为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的高职院校不在本项目申请范围,全省其他普通高校均可自愿申报,但每个院校只能同时申报一种类型。

(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申报基本条件

1.学校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发展规划符合区域或行业发展需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核心竞争力强。

2.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多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组成的学科专业群。

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具有多项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项目,“十一五”期间获得过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4.社会服务能力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重大课题研究和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成果转化率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在引领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中做出积极贡献。

5.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70%以上。

6.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办学条件达到标准,资产负债率不超过50%,无严重违规办学行为。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申报基本条件

1.学校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发展规划符合区域或行业发展需要,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有较强的竞争力。

2.具有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有多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组成的优势专业群。

3.教学改革成就突出,具有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项目,“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多项省级教学成果奖,有省级教学名师和多个省级教学团队。

4.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重大课题研究和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显著,横向课题、行业科技项目经费占当年到帐科研经费总数的60%以上。

5.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素养好,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

6.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条件达到标准,资产负债率不超过50%,无严重违规办学行为。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申报基本条件

1.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职(专科)院校,有三届(含三届)以上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

2.办学思路清晰,办学理念先进,办学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条件达到标准。

3.具有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密切,机制健全,各专业都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效显著,在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处于省内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

4.具有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项目,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5.学生职业素质好,专业技能强,在省级(含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水平高,近三年总体就业率达到85%以上。

6.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产负债率不超过50%,无严重违规办学行为。

七、申报程序及要求

1.各高校根据本实施方案的精神和要求,对照《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申报条件(试行)》进行自查自评,如实填写数据,认定达到申报条件的,向省教育厅提出申请报告。申报时,需提交“名校建设工程”的申报书(见附件12)和佐证材料。2011年申报时间截止到1230

2.省教育厅牵头对申报学校进行初审,经初审合格后,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学校上报材料进行论证和评审。省教育厅、财政厅审议通过专家论证的材料并对审议结果进行公示,最后确定并公布立项建设院校名单,同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并提供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

八、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名校建设工程”由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共同组织领导,负责制定建设规划,落实组织、政策等保障措施,为实施“名校工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成立“名校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名校建设工程”的指导和审定工作,省教育厅高教处负责组织协调和申报等日常工作。

2.加大投入。省财政设立名校建设工程专项经费,结合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等资金对特色名校给予支持;各建设学校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多方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市地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投入和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名校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3.健全制度。建立年度绩效考核制度、评审与验收制度、淘汰和动态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申报评价指标体系和验收申报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名校建设与管理的活力。建立名校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提高“名校建设工程”的整体效益和辐射效应。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名校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提升省域品牌的重要性,加强协调配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形成重视、关心、支持名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路

——以黄淮学院和许昌学院为例

一、黄淮学院

黄淮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民办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的地方本科高校。

教育部20132月启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共有37所高校参与,黄淮学院被确定为教育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作的试点单位之一,并作为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组长单位,旨在通过专项发展工程项目研究,争取在2013年至2015年,培育一批国家立项的特色学科专业群,促进地方本科高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实现高校与行业、产业的合作共赢,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发挥试点高校的带动引领作用,助推中国特色的应用科技大学建设。河南省确定黄淮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洛阳理工学院、许昌学院、安阳工学院5所本科高校作为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全面启动我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推动工作。

(一)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理念和做法

黄淮学院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创办与发展之路,按照 “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观念、抓改革、调结构、搭平台、搞建设、破难题、谋发展,有效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强力推进学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提升。

1.顶层设计,规划转型发展路径。  

学校围绕转型发展、全面提升这条主线,提出了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力本位、重在实践”“两大突破”,完成从传统专科学校管理向现代应用技术大学管理;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从传统知识本位的学科教育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育“三个转型”,实现办学基本条件、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能力“四个提升”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强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五大发展战略。

2.更新观念,破除传统教育思想桎梏。

围绕“怎样办好应用型大学、怎样培养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核心问题,学校于2011年开展了以“政策引路、专家指路、行业铺路、学校探路”为方法的为期一年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邀请境内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20多位知名专家来校专题指导,并派出人员到德国的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和汉诺威应用科技大学、英国的班戈大学和考文垂大学等10多所应用型大学进行考察培训,引领了学校转型提升与跨越发展。

3.优化专业结构,对接行业产业发展。

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黄海学院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类、土木建筑类、文化艺术类和管理经营类四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集群,实现学校的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导向。

学校坚持“一个核心、四个统筹”,修订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更新,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做到“学校教的要适应市场要的”。积极开展“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教育,把“四创”教育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

5.构建合作发展联盟,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学校创新办学模式,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共担、互惠多赢”的原则,与160多家政府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成立合作发展联盟。

搭建实践平台,产教融合、合作育人。一是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和“梦工场”等校内实习综合实训基地。二是以企为主共建130多个项目多样化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联盟企业承接相关专业学生的操作训练、顶岗生产、企业管理、市场调研、毕业设计等。

6.实施双师双聘双百工程,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黄淮学院将打造双师素质教学与科研团队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推进“双聘”制度,从行业企业聘用120多位行家里手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校每年选派100名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企业生产一线和相关政府机构参加顶岗实践或者挂职锻炼;积极选派业务骨干出国、出境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7.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合作办学平台。

学校先后与英国、印度、美国等国以及台湾地区的17所知名应用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目前,学校有11个本专科合作办学项目,700多名学生出国留学。

8.加强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提供转型发展理论支撑。

作为教育部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第五项目组“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牵头单位,学校成立转型发展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在办学实践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同时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应用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逐渐形成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创办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为今后长远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许昌学院

2002年,有60年办学历史的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许昌学院。升本12年,许昌学院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富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被确定为河南省五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之一。

学校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清晰:明确了“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办学定位,“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并坚定不移地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态的办学之路。

(一)打好战略转型“组合拳”,多措并举促发展

1.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

学校紧紧围绕许昌及周边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发展电气工程等应用型理工类专业,并增设了学前教育等一批应用型文科专业,初步形成了“理工为主、多科协调,紧贴地方、特色凸显”的专业发展格局。目前学校的54个本科专业绝大部分都是应用型专业,10个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 锤炼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在人才引进上,不仅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更加倾向于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程背景或企业管理背景的人才。在许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校地人才共建“双百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从学校选派百名优秀管理干部和科技人才到地方和企业挂职,引进百名企业行业专家到学校兼职。

3.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行业学院新模式。

为了贴近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与各种单位和企业合作,联合举办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学校积极筹备与地方重点企业合作,联合举办瑞贝卡学院、电梯学院、汽车学院等行业学院,以行业学院建设引领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4.构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学校坚持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区域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需求,构建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相衔接的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服务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搭建起来一批区域重点企业联合举办的协同创新平台,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投入运行,与企业的联合科技攻关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二)打响办学成果“特色牌”,提升服务新高度

许昌学院始终瞄准地方的人才需求、科技需求和文化需求寻找办学着力点,以扎扎实实的办学成果赢得了地方的支持。“人才培养有特点,社会服务有特色”。

1.突出应用型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许昌学院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工程”。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龙头,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积极与企业共建横向课程。注重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

2.强化应用性科研成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许昌学院坚持“立地顶天”的指导思想,在积极申报承担高层次科研项目的同时,沉下身子瞄准地方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研究,加快提升主动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研服务能力。对在横向合作、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教师职称评审实行直通车政策。鼓励教师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有偿转让、咨询服务等方式,面向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

 3.聚焦区域特色文化,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许昌学院抓住许昌“三国文化之乡”这一优势,成立了魏晋文化研究中心。依托许昌的钧瓷文化和产业资源,立足中原大文化,积极参与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升学校的文化服务引领力和文化产品开发能力。

(三)吹响加速转型“集结号”,踏上圆梦新征程

明确了“54321”的工作思路,即5个“共同”: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估、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全面提升合作层次和合作内涵;4项合作:明确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强调全面持久的合作理念;3层对接: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2个突出: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研究;1个目标:校企校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三、借鉴经验,探索转型发展办学之路

(一)做好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转变观念。

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又要面向社会,深入研究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接了“地气”才能有“底气”,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对转型发展的定位自信、发展自信和前景自信,进而增强办好转型发展的行动自觉。

(二)坚持特色发展,打造契合地方需要的特色专业群。

一所大学是由专业、学科组成的,专业群决定了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应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凝练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应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向特色化、应用性方向拓展;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集群,不断提升学校专业与地方产业的符合度、依存度、共享度,进而提高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社会满意度。

(四)锤炼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在人才引进上,不仅要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更应倾向于优先引进具有企业工程背景或企业管理背景的人才。在教师培养上,应有职称评审、绩效工资、课题立项、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激励和引导政策,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业行业一线接受锻炼,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五)构建资源共享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

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区域重点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需求,构建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相衔接的协同创新,着力提升科技服务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

通过转型发展,将推动地方高校科学定位,全面、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城镇建设和社会管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国际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一、德国

目前,德国约有2 /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应用技术大学,而且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高于其他受教育人群,充分体现了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传统与特色。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注重实效

应用技术大学学制一般为4年,其中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的时间不能少于1年。在推进校企合作进程中,校企双方深度融合、注重实效。首先严把招生准人关。学生是双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准员工”。其次在专业建设方面。校企双方共同成众专业委员会,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建设,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毕业考核等。第三是校企双方通过双元制模式紧密融合、休戚与共。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注重关键能力

 “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校一般要求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能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新的科研与技术开发项目;在应用理论、科研方法的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这三个目标体现了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沟通、协作、分析解决和责任心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师资队伍水平高,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

德国和各州政府重视师资队伍的水平,教师队伍门槛设置严格、标准苛刻。1976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的《高等学校总法》规定应用技术大学教授的聘任条件是:拥有大学学历,5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相应专业岗位上工作3年,有2年以是的教学或培训经历;通过高等学校教授资格考试;原则是要有博士学位;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方法的能力。大部分应用技术大学还把应聘者与企业界的联系能力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有的州政府还规定应用技术大学的教授每年可以申请6个月的学术假,以便下企业了解其最新状况,更新和扩充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二、瑞士

瑞士大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普通大学,包括两所联邦理学院和10所州立大学;另一类为应用技术大学。

()服务技术技能积累的鲜明办学特色

瑞士应用技术大学按大区域设置,每所应用技术大学由多所学院组成(以原有的专业特色为基础),拥有多处校园,各学院既保持相对独立性,又避免了专业结构同质化的弊端。应用技术大学学制一般为34年,完成180个学分后可授予职业学士学位。

(二)定位明确,特点鲜明。

大学的学院和专业设置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从每所大学所设立的学院就可以看出当地的产业特色与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各学院大多规模适中,专业学科设置相对集中,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

(三)学科专业设置具有显著的职业导向。

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实践导向,课程、课题和项目与工作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很多企业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金融机构的高管,往往都是先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然后根据职业发展的需要到应用技术大学深造。

三、奥地利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旨在提供大学层次且具备科学理论与实务技术的职业教育与训练,以符合奥地利境内各行各业人才需求,并提供可相互转换衔接的教育体系。

()合理设置专业,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既支持了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保证毕业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形成共赢的局面。

()创新制度设计,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按照制度设计,学生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毕业水平考试”,通过后,此项考试制度既可作为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证明许可,也可作为进入工作岗位的资格证明,还增强了整个职教体系教学质量的透明性。

 ()专注技术和职业培训,办学规模稳步扩大

与奥地利传统大学相比,应用技术大学更加注重技术和职业培训。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课程体系中特别重视实践工作经验,每个专业均安排有近一年的实习实践环节。

 ()侧重应用性研究,提高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

为了促进就业和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奥地利政府将很大一部分财力投入到支持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上,专门拿出资金用于企业及科研部门的研发,并提供大笔经费对高校进行扩建和升级,从而大大增强了高等教育为奥地利企业输送高端人才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奥地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荷兰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占了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近2/3,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与荷兰经济发展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专业设置紧扣社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

荷兰应用技术大学从设立开始,目标与使命就十分明确,即为特定职业提供理论教学及实践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荷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来看,其发展趋势与荷兰经济起飞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广纳生源,给予各类学生入学机会

从法律上来说,荷兰应用技术大学对所有拥有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大学预备教育文凭及任何同等资格的学生开放。超过21岁的不具备所要求资格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入学考试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学制灵活,学生培养重视校企合作

在教学形式上,在传统的理论课之外,有研讨班、项目研究、独立研究等教学形式,学生通常需在第三年完成与学习领域相关的实习或实践工作,第四年需要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撰写一篇学期论文或完成一项毕业设计,且论文与设计通常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