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发布时间:2014-12-15作者:设置

 

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41216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综合改革方案:清华北大哪家强

     李立国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改革方案中都提出了“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目标和方向,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侧重点和具体策略有所不同。对比清华和北大的综合改革方案,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

近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全面实施。这意味着,全国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正式启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和世界知名学校,其综合改革意义非凡,世人关注。对比清华和北大的综合改革方案,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

    完善治理体系:两校改革侧重点和策略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提出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按照《北京大学章程》对各类规章制度进行合章性审查,并筹备成立章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并重组校务委员会,从而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学术委员会是高等学校内部治理的学术中枢。

    如何完善我国高校院系治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内部治理的一个重点。北京大学提出扩大院系治理自主权,并开展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试点工作;清华大学也提出理顺校院关系,强化院系作用。

 

    去行政化改革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完善治理结构的应有之义。清华大学提出根据学校作为学术组织的要求和教学科研工作特点,改革学校职能部门设置方式,由面向政府部门转变为面向教学科研要求和师生需求设立和调整,减少管理层级,并强化各级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建立同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体系。

    通识教育:北大重课程建设,清华重“三位一体”

    北京大学在“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基础上积极建设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完善“加强基础、重点选择”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的本科教育体系。

    清华大学提出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通识教育坚持“中西融合、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理念,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施小班讨论,提高学生在通识阶段的学习成效。

    人事制度改革:两校均实施“预聘—长聘”制度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北大、清华实施了“预聘—长聘”制度。国际上存在美国高校教师的“长聘制度”和欧洲大学教师“梯队制”这两种类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虽然“梯队制”有利于发挥资深教授的核心作用,但它不利于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不利于青年教师在最具有创造力的年龄充分发挥其潜力和聪明才智。而长聘制就是要求预聘教师在经历五六年的考核期后才能成为长聘教师。预聘阶段压力很大,这是在学术潜力最佳年龄段给予较大压力,促使青年教师发挥其最大潜能。经过预聘考核留下来的长聘教师的学术水准和研究能力应该是比较优秀的,其以后从事学术研究也具有较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开展周期较长、创造性较强的工作。

    学术原始创新:北大试点国际同行评议,清华重视跨院系研究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既体现了以综合优势推动自身学科跨越式发展、推动原始创新研究的要求,又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1216

 

三问“地方高校转型”

储召生

    “地方本科高校需要转型吗?”从大的方面来说,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在整个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之中的大环境下,作为既要服务社会发展又要引领社会发展的高校,自身的发展路径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从逻辑上讲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在“新常态”下,社会对高校转型的要求更加迫切。

    因此,不仅是地方高校,整个高教系统都存在转型发展的问题。近日清华北大的综合改革方案相继获批,从中也可看出这种转型的端倪。“清华40条”的提出,更是在操作层面做出了具体设计。依笔者的理解,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要更加重视价值观培养,清华要改变外界“留美预科班”的怀疑;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要强化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竞争力,以改变外界“一个模子刻的”的陈见。清华北大尚且如此,地方院校怎么可能回避转型呢?

    国家希望“引导转型”的新建本科高校,都是1999年扩招之后组建的。建立这些高校的目的,本身就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且,这些高校大都是由高专和中专合并组建而成,本身就带着行业企业的基因。但在发展过程中,单科性学院都想成为多科性大学,教学型、应用型的大学,都想成为综合性研究型的一流大学。这不仅导致了“千校一面”,对整个国家而言,不仅财力上做不到,也没有那个必要。因此,今天我们强调的地方大学转型,并不是对高校过去发展的否定,而是一种本质上的回归。(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1215

 

大学生就业不能“靠天吃饭”

郭立场    信阳师院教师

教育滞后于市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这无疑加剧了某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不断接受新知识、适应新环境。

事实上,专业与专业、职业与职业之间没有明显界限,专业不对口只意味着与学校所学专业不对口,即便是专业对口也未必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需要。大学教育更多应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适应能力,让每个毕业生自我更新为“被岗位所需要的人”,而不是所谓“专业对口的人”。在现实中,抛开专业顾虑而进行了全新选择的成功人士不在少数。“世界第一女CEO”卡莉·费奥丽娜大学时修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修的是法律专业,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他们所开创的事业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但这并不妨碍其成就一番事业。由是观之,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不断接受新知识、适应新环境,及时调整心态,追求“体面就业”而非“面子就业”,“曲线救国”未尝不是一种务实选择。

破解就业难题,固然离不开毕业生及其家长就业观念的转变,离不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更离不开高等教育自身的改变,离不开教育的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当务之急是,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积极就业、理性择业,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1216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