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发布时间:2015-03-24作者:设置

 

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5324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高校成果转化收益至少一半归科研人员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今后,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将不低于50%,高等院校不再新办企业,校企可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人才。

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提出,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对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可以从现行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

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建立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制。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24

 

我国高校智库开始活跃于各大榜单上,

但在全球有影响力的阵营中却难觅其身影——

高校智库:热度比较高 脚步有点小

本报记者 万玉凤

2015年初,几份重要的智库排名榜单相继出炉,无论是全球智库排名,还是国内智库综合影响力排名,均不乏中国高校智库的身影。国际著名的智库评价体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显示,在最重要的“全球智库150强榜单”中,7家中国智库入围,其中两家来自高校,建立仅两年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成为近年来唯一新增入围这一榜单的中国智库。

高校智库迎来“春天”。“‘智库热’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决策透明化的产物。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中国智库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意见》把高校智库作为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肯定了高校在智库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大瓶颈问题亟待突破。一是如何处理学术与咨政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专业化的研究与时代所需要的大改革、大转型的多维度政策咨询,它们的冲突怎么解决。三是大学里的研究很多是书斋型研究,虽然也有应用型研究,但能否为国家决策者采纳、能否适应社会民众的需求?

新型智库离不开机制创新。据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不仅将智库成果纳入到科研成果考核与奖励体系,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还开始探索建设智库人才交流机制,并且引入社会资源和创新机制,建设新型专业智库平台。

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6681家智库,其中美国1830家、中国429家、英国287家,位列智库数量前三位。但中国智库的影响力与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等排名前十的智库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参与性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有待加强。(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24

 

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吸引2500多个校内外用户

浙江理工大学唤醒沉睡的仪器

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不断加大科研设备的资金投入,截至201412月,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4.09万台,总价值5.49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有729台。该校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创新仪器设备管理体制,从“虚”“实”两个维度推进改革。在“虚”的方面,学校构建了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整合全校分析测试类大型仪器,实现分散设备的“虚拟”集中管理;在“实”的方面,学校成立校级测试中心,各学院成立科研中心或实验中心等专门机构,集中存放大型仪器设备。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裘松良说:“实施大型仪器共享,不仅改变了高校长期存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闲置、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而且有助于解决企业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促进高校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23

 

人性化:推进综合改革的新视角

陈治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人性化理念缺席所暴露出的弊端和问题,日益显示出高校改革人性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一是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

二是运行模式趋于行政化。

三是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四是培养模式僵化。

五是忽视基础科学研究。

六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等于全面改革,更不能“碎片化”。

当前,高校综合改革人性化思维的缺失还表现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改革的急功近利。人们总期待一场改革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有一种“改革派”,将个人意志裹上改革“外衣”,但实质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激活”他手中的权力,只有改革可以使权力“变现”,成为捞取个人或少部分人名利的工具。还有另外一种“叶公好龙型”,整天喊改革,实际上是畏首畏尾,生怕自己利益受损,在改革面前停滞不前等等,表现的是人性中恶的倾向。我们要克服这些浮躁,“深水区”改革不是都能立竿见影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更不能一蹴而就。(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323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