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发布时间:2015-04-21作者:设置

 

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2015421日)

 

看改革发展信息快递                                          知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高校素质教育有待真正落地

瞿振元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素质教育思想的超越之处。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去年底我率“美国通识教育和核心能力培养调研团”赴美专门就通识教育相关情况进行专题调研。期间,广泛接触了各类高校,对于美国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的素质教育思想,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既有相通之处,更有超越之优。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建构来讲,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其内涵与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比较接近。

作为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相比较,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每个学生的教育,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教育,是统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主线和灵魂,它弥漫性地渗入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之内。

素质教育有待真正落地。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体地位,必须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体地位,必须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各级各类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体地位,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当下,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课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系统研究、有步骤地开发开设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专门课程,开发开设提升阅读、写作、交流等基本能力的专门课程,开发开设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专门课程;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依据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规划、设计好既能体现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特征,又一以贯之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成一批不同教育阶段的文化素质教育精品课程、核心教材,使得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材,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全面落地生根。(来源:光明日报,2015421

 

转型发展高校须主动拥抱变革

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闭幕

416,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闭幕。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拥抱变革、创造价值——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与挑战”。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各地、行业企业、地方高校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转型发展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取得新进展,改革试点取得新成效,产教融合实现新突破,国际合作实现新开局,联盟工作取得新成果。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经历深刻调整,新技术革命带来全方位深刻变革,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深刻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超前布局,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学校和新型教育业态,促进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全面激发教育体系的活力,提高竞争力。

鲁昕强调,转型发展是在教育改革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转型发展的高校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变革、新特点,积极主动拥抱变革,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使命和挑战,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前瞻性。要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程,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转”:转变办学思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417日)

 

12所院校形成上海共识

共建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联合智库

中国自贸区研究正在成为高校的科研热点。日前,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五省(市)12所院校的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在上海财经大学形成上海共识,将通过资源互补、协同创新,成为中国自由贸易区研究的联合智库。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介绍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运行一年多来取得了积极进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随着广东、福建、天津自贸区总体方案的获批,中国的自贸区建设正在走向网络化的新阶段,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更大范围的改革试点正在稳步推进,也意味着有更多的改革难题需要破解。为了更好地联合各地院校的自由贸易区研究机构开展协同研究,上海财经大学联合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福建五省(市)院校的自由贸易区研究院及各地院校的相关学院,商讨决定共同开展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研究。(来源:光明日报,2015418

 

郑州轻工业学院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宁 董星)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