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周光礼
第一个看点是区域高等教育集群的发展。
这是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一个新发展方向,即在“双一流”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地。而中国想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需要有若干个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用于集聚世界高水平人才,“活水养鱼”。这是2022年区域高等教育最需要重点发力的地方,旨在解决我国“卡脖子”“卡脑子”“卡嗓子”难题。
第二个看点是以省域为单位建设高等教育体系。
为此,需要探索省域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价。我国要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各省级地区必须建立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多样性,这就意味着高校具有多种类型,而非千校一面、同质化。各省级地区应该通过分类评价这一指挥棒破题,指导高校准确定位办学特色。这将是各省级地区下一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第一原则。
第三个看点是区域高教体系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当下,区域高教体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存在结构性矛盾。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两者的耦合度都偏低。首先,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优势产业缺少相关性,高校虽然培养了很多专业人才,但因为区域没有相关产业,导致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出现。
与此同时,当区域急需某一类人才的时候,往往高校又培养不了,由此产生高等教育与工作实践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同时并存现象。其次,高校科学研究与区域需求脱节。从知识生产角度看,产教融合停留在低水平。我国绝大部分区域的产教融合模式是所谓“转化模式”,即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然后申报专利,最后转化为产品,这种模式科研成果的转化比例不到5%。而需求驱动模式的转化率可高达50%至70%,深圳产教融合的成功就是需求驱动的典型。产教融合要落地和落实,必须建设区域知识创新中心。
目前,我国产教融合项目多是跨区域合作,如北京高校的产教融合项目多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而非京津冀地区。这说明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不具备产教融合落地的条件,也解释了中西部高校为什么要到粤港澳地区设立研究院等机构。
近日,教育部出台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举措,分别以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为两大战略支点加以建设。两大战略支点是我国西部高等教育最密集的区域,上述内容在这两个区域表现最为明显。其最突出的问题在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不匹配,区域经济发展落后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在我看来,国家建设西部区域高等教育集群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合理利用国家经费的角度看,以大学集群的形式建设会产生规模效应,投入少、见效快,避免重复建设。二是把区域内的高校作为一个集群,能够很好地支撑我国西北、西南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激发西部地区的潜能,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