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19作者:设置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 (课题批准号:VGA180002)。课题组主要成员申国昌、王建梁、程斯辉、雷万鹏、黄艳、张炜、何国军。

    一、 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全面地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意义、现实基础、未来目标、重要任务,力图勾勒出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实施路线。通过探究建设教育强国的相关理论,梳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建设教育强国的理想与实践,分析不同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模式与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现状进行评估,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探索分析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路径与中国方案,提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具体包括:
    1.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研究。深入探究教育强国的概念、标准、路径等相关理论问题,突破传统研究的窠臼,以问题为导向,开创性地提出“提高国家教育能力”这一重大理论概念和学术话语,并牢牢沿着这一主线,论证“提高国家教育能力”与建设教育强国之间的逻辑关系,针对国际教育竞争的矛盾做出判断,融合国际教育强国的战略经验, 提出基于经验的教育理念创新路径。构建教育强国理论体系,设计教育强国的标准体系和质量体系,从而提出一套富有原创性和前沿性的,能为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系统提供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建设教育强国的意义及价值、内涵及标准、策略及路径。
    2.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使命。围绕“一个中心”和“两条主线”展开。“一个中线”就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这个中心。这个中心的研究是在交叉两条主线的基础上进行的。“两条主线”分别是“提高国家教育能力”的历史回溯主线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主线。“提高国家教育能力”的历史回溯主线将重点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兴国”的经验;中国近代“教育救国”的理想;中国现代“科教兴国”的路径;新世纪“教育强国”的战略。“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主线将重点研究:“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背景、现实起点;“建研究方法。本课题整体采用比较研究法。从纵向比较上,比较改革开放以来由科教兴国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制定背景、教育发展状况、特点以及成效;从横向比较上,比较不同国别之间教育强国举措的异同点,从而提炼出有益经验。
    3.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从“提高国家教育能力”的角度,探究世界主要国家在建设教育强国中所走的道路和建立的模式,即“先发先至”国家(主要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 教育强国建设的经验;“先发后至”国家(主要是俄罗斯、 巴西等国) 教育强国建设的启示,“后发先至” 国家(主要是芬兰、韩国、新加坡、 以色列等)建设教育强国的经验,“后发后至” 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教训(主要是印度、南非等)建设教育强国的教训。总结各种类型国家可供中国参考的建设教育强国经验。阶段性研究成果“全球教育治理研究系列” 丛书着力解决这部分的问题。
    4.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路径。围绕建设教育强国这一主题,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探求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经验,“提高国家教育能力”的中国方略,遵循“九个坚持”,构建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路径。“七大路径板块”,即从“党的领导”“优先发展”“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开放”“职业教育”“双一流” 建设七大路径板块进行研究, 系统构建建设教育强国的中国道路。
    5.建设教育强国的政策建议。以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发展的时间维度为轴线,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深刻剖析“建设教育强国”问题的社会背景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同当下教育间的矛盾冲突,指出当前我国“国家教育能力”有待提升的方面,并依据“提高国家教育能力”、 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推进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系列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本研究就是通过对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总结分析,以及与国际上教育强国相关的专著、论文、法案、报告、主要事件等资料进行归纳后逐步形成的写作思路。
    2.比较研究法:比较法不仅是一种社会科学工具,更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方式。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同异关系进行对照和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和研究方法。本课题整体采用比较研究法。从纵向比较上, 比较改革开放以来由科教兴国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制定背景、教育发展状况、特点以及成效;从横向比较上,比较不同国别之间教育强国举措的异同点,从而提炼出有益经验。
    3.调查研究法:是获得一手数据、了解教育现状的基础。为了解各级各类教育的真实状况,在全国各地选取典型地区、典型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并建立数据库,为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抽象的理论研究和单纯的泛泛而谈都很难揭示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和路径探析,只有通过典型的案例研究,才能深刻体悟。本课题以国别为单位,选取典型教育强国进行个案研究,并结合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多种类型,选择多个个案进行重点剖析。
    二、 结论与对策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 74.56,在世界主要的 60 个国家中居第 24 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
    (一) 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建设原则
   其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原则。让创新成为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之间协调发展;绿色成为教育发展的普遍形态;开放始终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
   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教育强国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建设目标上要更加凸显以人民为中心。
   其三, 坚持教育公益性的原则。在我国,教育的公益属性在任何时候都处于首要位置,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二) 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推进策略
   其一,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应更多学习日、韩、新等同区域、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坚持“产出导向”、“后发优势”的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原则。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现实需要和战略意义。
    其二,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应把握好时代发展的新动向, 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 的教育强国软实力建设原则, 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
   其三,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成败关键在于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必须坚持“分类推进”、“短板优先”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原则, 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带动教育强国建设。
    (三) 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举措
   一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锚定教育强国目标,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抓手。其一,促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其二,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其三,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元发展。其四,促进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发展。其五,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打造一流学科高峰。其六,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的终身学习体系。其七,推动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其八,发展民族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加快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其一,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完善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其二,提高公办中小学教师的法律地位。其三,优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机制,提升乡村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着力破除乡村教师管理体制障碍。其四,加快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三是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中发挥制度优势提高治理效能。其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其二,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其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四,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五,加快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其六,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依法落实和扩大办学自主权。其七,推进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坚决克服“五唯” 顽瘴痼疾,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 改革。
   四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其一,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经费投入体制。其二, 建立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财政拨款机制。其三,优化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其四,合理划分省域内各级政府的教育事权和支出责任。
   五是以教育技术现代化引领推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其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健全国家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其二, 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教育数字基建”工程。其三,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探索“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四,大力发展智慧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六是全方位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其一,注重“引进来” 和“走出去” 协同推进,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其二,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其三, 提高教育对外开放的针对性。其四,启动国内国际教育“双循环”。其五,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其六,全面提升中国教育经验、理论与模式的影响力。其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发出中国教育声音,提出中国教育方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