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动态

发布时间:2012-12-03作者:设置

  

打破“官本位” 回归“学本位”

临沂大学八位处长辞职当教授

《光明日报》2012-11-25

近日,山东临沂大学完成了新一轮专业技术岗位全员竞聘,8位具有正高职称的在职处长“辞官从教”,一心一意当起了教授。

“我评上教授已经7年了,但是由于长期从事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教学和科研。这次竞聘,学校党委出台了导向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优厚政策,促使我下定决心转岗。”已经在正处级岗位上干了12年、刚刚辞去社科处处长职务的汲广运教授对记者说。辞去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职务的于兴修教授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据介绍,临沂大学此次辞职的还有教务处长、科研处长等学校“要害”部门处室的“一把手”,能够让他们下如此决心辞去举足轻重的行政职位,足见临沂大学政策倾斜的力度之大。临沂大学以“导向教学、导向科研、导向高层次人才”为此次专业技术竞聘的基本原则,下决心要把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向教学和科研一线引导,为此,大幅提高了教授的津贴待遇。如教授最末位四级岗位的津贴每月也要比“处长”多20%,教授三级岗位每月津贴比“处长”多40%,特聘教授二级岗位的岗位津贴则是教授四级岗位的5倍左右。特聘教授一级岗位的津贴根据教授个人贡献大小,一般在150万元到200万元左右;贡献特别突出者,另外获赠价值300万元的一套别墅。面对如此巨大的“倾斜”,有能力的处长们纷纷弃官从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临沂大学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内涵提升,而人才是最大的瓶颈,彻底打破‘官本位’思想,重新回归‘学本位’,让专家、教授深入教学科研一线,临沂大学才会大有希望。”学校党委书记丁凤云这样解释学校政策的初衷。

据了解,在丰厚待遇的背后,临沂大学的教授们也将承担更重的责任。以教授三级岗位为例,临沂大学规定,任期内必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额定位次或者二等奖前五位,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额定位次或者一等奖前五位,获得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前五位或者二等奖前三位或三等奖首位;或者首位发明专利两项以上,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创造经济价值1000万元以上。一位辞官从教的前处长表示,这些工作任务,对临沂大学教授们而言,也是全新的挑战。

 

    光明日报短评:弱化“官本位”的有力举措

    几年前,某地40位教授争1个处长职位的新闻曾引起强烈反响,引发了社会对“处长”“教授”待遇与价值的考问,学界对“学术与官位倒挂”现象深感痛心。临沂大学此次专业技术竞聘中大胆的政策倾斜,力度之大,可谓是高校弱化“官本位”的有力举措。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然而,近年来我国高校“官本位”现象日益浮现,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得高校滋生学术浮躁之风,导致学术精神受挫、科研气氛受损,师生做学问、务学业的心劲儿大受影响。教育部一位副部长曾说过:大学的“官本位”倾向影响着学术的发展,大学作为时代和社会灯塔的作用也会逐步失去色彩。

    让高校从“官本位”回归“学本位”,是我国高校提高质量、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早在1918年北大开学典礼上就曾倡言:“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是很高也很难的目标,亟须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采取更多的有力措施,引导高校更多的专家、教授深入教学科研一线,高高兴兴教学生,踏踏实实做学问,安安心心搞科研。临沂大学锐意改革,打破“官本位”、回归“学本位”的做法,深得师生之心,也受到学校“官员”的欢迎,值得提倡!

 

“临沂大学辞官当教授现象”后续报道之一

对‘官本位’痼疾的有力冲击

《光明日报》2012-11-26

光明日报刊发的消息《打破“官本位”回归“学本位” 临沂大学8位处长辞职当教授》及短评,对临沂大学以“导向教学、导向科研、导向高层次人才”为基本原则的专业技术竞聘情况作了介绍与评点,引起各界读者热烈反响,他们纷纷以不同方式发表感想,认为这一报道非常有现实意义,对深化高校办学体制改革很有参考价值。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看了报道后激动地给报社打来电话说,这是一篇现实意义很强的重大报道,光明日报又一次抓住了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对高校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

一位任职于中央国家机关的领导同志给临沂大学党委书记丁凤云打电话表示,他看到报道后,认为光明日报的反应十分敏锐,也及时地体现了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精神实质,这一报道对下一步推进大学的教育改革有指导意义。

山东教育界有关人士看到这篇稿子也反响热烈,他们认为这篇消息反映的本省一所地方大学为消除“官本位”所做出的实践和探索,对山东其他高校也很有借鉴作用。

    临沂大学的师生们看到了报道后,纷纷对光明日报记者表示“很震撼”、“很兴奋”。学校宣传部长说:“我们的改革能受到中央媒体的重视,并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出,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改革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丁凤云对记者说:“我们作为省级直属的一所普通大学,搞这么一次以‘导向教学、导向科研、导向高层次人才’为原则的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光明日报这么有力度的报道和关注,我们深受鼓舞。改革的目的是让有学识、有科研能力的人去搞教学、搞科研,让更多饱学之士在教学前沿发挥作用,把学校真正办成一流的大学。有中央媒体的支持与鼓励,我们更有信心大力把高校破除‘官本位’的改革继续下去。”

    光明日报的一位老读者看了报道以后兴奋地说:“‘官本位’严重扭曲了知识分子心态,他们的创造性必然受到压制,并且会葬送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临沂大学大胆提高待遇吸引从事管理的教授回到教学岗位,值得肯定,这是对‘官本位’痼疾的一次有力冲击,具有重大意义。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就应该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临沂大学的做法可以推及到知识界相当多的领域,比如说文艺界、科技界、理论界,它们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值得向临沂大学借鉴。”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的何绍辉在给光明日报的电邮中说,只有为“辞官从教”者去除“后顾之忧”,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才不会“瞻前顾后”;“辞官从教”也才会产生良好的辐射和扩散效应。

    他建议,要在进行科研课题项目申报、立项及开展各种评奖时,取消“职务”这样的条件和限制,因为职务高低实在与科研能力无法建立起直接关联;要注重发挥教授委员会的功能和作用,并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中;还要建立行政岗位负责人任免制和定期职务流动机制。

    河南省开封市教育局职业教育教研室的雷泓霈感慨颇深,高校的“官本位”受人诟病已久,遗憾的是,虽然很多专家和高校意识到这是对学校发展的“严重制约”,却没有改革动作,更有既得利益者对改革推诿阻拦。在这种情况下,临沂大学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先从利益分配机制上下手,让教授的收入高于处长的收入。其实,只要我们拿出这种立竿见影的改革措施,所谓的改革也并不难。更多高校不妨借鉴这种操作方式,多一些扎实行动,让高层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走向教学和科研一线。

在随后几天的报道中,光明日报将继续延伸报道临沂大学努力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的改革思路与措施。

 

“临沂大学辞官当教授现象”后续报道之二

不再千军万马挤官道

——临沂大学引导人才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调查

《光明日报》2012-11-27

    11月26,冬雪初霁,山东省临沂大学迎来了更名两周年的日子。这所国内单体校园面积最大的地方大学,引人注目的不仅仅是融合了国内外名校规划理念设计而成的美丽校园,更因其这两年间按照“导向科研、导向基层、导向教学、导向高层次人才”原则打破“官本位”、回归“学本位”的大胆举措,而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光明日报《临沂大学八位处长辞职当教授》一文见报两天,社会反响强烈,本校老师怎么看?效果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地处临沂市的临沂大学寻找答案。

“重回科研一线,感到‘如鱼得水’”

两年前,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形式上似乎只是几个字的变化,但其背后暗含的则是大学内涵的延伸。学校内涵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为此,学校不惜重金揽“人才”,对全职引进的“长江学者”开出了“岗位津贴每年1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800万元、提供别墅住房1套”的优厚条件,各类人才开始向这所位于革命老区的高校集聚。两年来,这所过去博士很少的学校共引进优秀青年博士67人。

然而,如何让引进的人才留得住,如何让校内原有的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全面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从2011年开始,两项经过学校党委行政反复研究、涉及各类中层干部和所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竞聘方案陆续出台。

    2011年7月22,临沂大学出台中层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竞聘上岗实施方案。方案特别规定:学校鼓励符合竞聘条件的非教学科研人员竞聘教学、科研岗位;鼓励在同一处级岗位上,连续任职2届及以上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专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管理服务单位处级干部一般应有教学单位处级任职经历;新提拔的正副处级干部,原则上应到教学单位去任职;专门设置处级、副处级辅导员岗位……

    20127月,面向全校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编在岗人员新一轮专业技术岗位全员竞聘在临沂大学展开。竞聘方案规定:教授特聘岗位一二级各为10个,三级岗位30个,四级岗位24个,向全校符合条件的人员放开竞聘;大幅提高教授津贴与办学、教学、科研待遇,四级教授岗位津贴每月平均比处级干部增加20%,三级教授比处长多40%,特聘二级教授岗位津贴比四级教授高5倍左右;特聘一级教授年津贴一般在150万元到200万元左右,贡献特别突出者,可赠300万元的别墅一套;学校为教学科研机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教授的办公用房配置规格可高于处长们的办公室;扩大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的财务权限,简化科研等经费使用管理手续;严格控制管理服务单位“双肩挑”岗位设置……

两轮涉及面极广的竞聘,一项项政策的出台,最终的目的是“面向教学、面向科研、面向基层、面向高级人才”,引导学校的人才向教学科研一线流动。两次全员竞聘,产生了预想中的杠杆和导向效应。中层干部更多向教学科研单位倾斜、流动,1882名教学科研人员踊跃参加专业技术岗位竞聘,8名原来学术功底深厚、在省内外教学科研界有影响的资深处长“辞官从教”,主动要求回到教学科研一线。

“有这样的好政策好机会,我当然要牢牢把握住。”省级重点实验室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实验室特聘二级教授、原资源环境学院院长于兴修教授对记者坦陈他的心曲。这位1966年出生的年轻教授作为学校较早的一批博士,年纪轻轻时就因为“学而优则仕”而被选拔担任中级领导,虽然多年来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一直坚持做科研且成果不断,但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几乎没在夜里两点前睡过觉,还经常因开会、协调事情而感到“时间太浪费”、管理与科研难以兼顾。此次辞去院长职务后,他带领的团队很快争取到了学校为数很少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连续为学校争取到7项过去学校难得一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人也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回科研一线,让他感到“如鱼得水”。

    “不教书,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曾经有篇文章《高校“官本位”: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写到一位参与过国家863科技项目的资深教授,先后参加后勤处处长、保卫处副处长的竞聘,两次落选,“只好很失落地继续做教授”。这样的情形在高校并不少见。临沂8位“辞官从教”的教授却反其道而行之,促使他们做出这样选择的,仅仅是物质利益的驱动吗?几位接受采访的“辞官从教”前处长都明确表示,教授与处长的收入和待遇相比较,可能稍高一些,但“辞官从教”的最大动力,还在于兴趣和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当老师时因教“无机化学”在专业考核中获过全省第一名的刘兆明教授,后来离开教学岗位到教务处、职称处、职业教育处、学校纪委等岗位任领导10余年,现在主动应聘转回现代中药研究所做学术骨干,劲头十足。“离开行政岗位,到教学科研一线去,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我有信心。”他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是“国际金银花标准”,涉及从种植、加工到使用一系列标准的制定工作。为开展应用动物疾病治疗和食品添加方面的研究,为国人食品安全和中药出口提供标准,刘兆明已经多次去当地一些实验基地和工厂考察。展望科研工作上的前景,刘兆明告诉记者:“我们的科研和本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现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愉快!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研究所的年轻博士很尊重我,感到自己做科研的价值可能高于做管理工作。”

2000年被评为教授的汲广运,曾先后担任图书馆馆长和社会科学处处长,从业27年来,一直没有中断过科研工作。辞职回到自己擅长的文史研究领域后,很快参加了全省两个省级文化工程,先任《山东区域文化通览》临沂卷主编,又在30辑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丛书》中独立承担了《将相家族琅琊诸葛氏》的研究、撰写,前者已出版发行,后者将由中华书局出版。“回到教学科研一线,又找到了与学生们在一起的感觉。过去不教书,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从事行政管理工作20年的原汽车学院院长吴峰一直想回归教学,这次竞聘让他有机会走向教学岗位,实现自己心中多年的念想,他自言“心存感激”,所以他数次婉言谢绝企业界朋友的高薪招募,一心一意搞科研;原教务处处长许长潭辞去处长职务到理学院担教授后,副处长赵勇负责主持教务处的日常工作。他说:“这8位教授都是我尊敬的好老师、好领导。他们的选择让我欣慰,高校发展的核心离不开科研和教学,科学研究需要积淀,这些教授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去,无疑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强劲的力量。同时,这些曾经很优秀的管理人才的离去,也让我们这些在岗者感到很有压力,我们更有责任把行政管理工作做好,让在教学科研一线的老师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高校就是要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8位在职处长“辞官从教”,在临沂大学引起连锁反应。继他们之后,8位年轻的科级管理干部看好自己的学术研究前景,也主动要求辞职转到副教授、讲师岗位。信息学院计算机教育部原副主任胡顺波,考虑到自己刚30出头,加上受辞职处长的影响,主动辞去科级职务全职从事科研工作,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并入选全校仅6人的杰出青年教育培养计划。

    临沂大学的老师们对“辞官从教”也大都持认可态度,评价颇高。

    “如何去除‘官本位’思想,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表面看来是岗位的不同,实质上是意识、态度的不同,是一种向‘我是服务者’的意识的转变。”发展规划处处长孙世军很看重这一事件背后的影响。他说,一所学校,它的科研教学环境如何,它的资源结构如何,深深影响着它的发展。“四个导向”政策的意义不只是针对高校,对社会管理创新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机关党委书记牟海善则觉得,8位教授“辞官从教”符合临沂大学“质量立校”的战略,学校的发展需要这些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作用,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一个人如何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说到底,高校的改革,还是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适合管理的人才去从事管理,让愿意搞教学科研的人才去从事教学科研。

法学院党委书记李培苍对记者说的一番话,很能代表临沂大学老师们的心声。他认为,学校出台的这些政策,都是在实实在在地践行“学本位”原则,是真正对学术的尊重,对学生的重视。高校就是要“以学为本”,临沂大学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的探索难能可贵,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只有全社会真正关注、大胆推进高校的改革,高校才可能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大学。

 

“临沂大学辞官当教授现象”后续报道之三

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

《光明日报》2012-11-28

“就学校管理而言,在高校里,应该是‘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针对“临沂大学八位处长辞职当教授”这一现象,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齐涛,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作出如上表示。

  本报《临沂大学八位处长辞职当教授》一文见报以来,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对于临沂大学的这项举措,齐涛也非常关注。他表示,教授和学校管理岗位的流动,这本身是一种正常现象,值得支持和鼓励。“不当处长当教授”的情况在山东很多高校都存在,只不过临沂大学这次比较集中。

  当前,高校过度行政化现象饱受诟病,很多高校内部往往以行政为中心,校长、处长几乎掌握了学校的所有学术与公共资源,教授争当处长蔚然成风。针对这一现状,齐涛说,不当教授当处长,甚至形成一部分年轻教师的价值追求,实际对高校发展不利。临沂大学的这一举措固然值得肯定,但不代表着国内高校开始去行政化、官本位。

  社会上有一种声音,高校去行政化就是要去除官本位。在齐涛看来,高校去行政化不能只解读为官本位层面,这是以偏概全。他认为,“高校行政化的一个表现是,用行政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去管理大学学术。”这就像地方政府抓GDP,大学以获奖、发表论文数量论英雄。“用官员来管理学术”是高校行政化的第二个表现。他分析说,在高校的各种评奖委员会,也基本是领导们说了算,评委中普教授很少,往往都有一官半职。第三个表现是官学不分。和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一样,在大学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既当教授又当官员,通过学校的行政管理,占用学术资源。齐涛强调说,“针对这三个问题,其实我们一直着手在做,临沂大学是一个延续。”

齐涛同时指出:“高校去行政化并不是无行政化。”就学校管理而言,在高校里,其管理应该是“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过去的学校在小规模情况下可以“教授治校”,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现在的大学,动辄上万人,都有着复杂的组织结构和运转机制,这就需要“教授治学”、专门的“职业教育家”来治校,才能使大学这架庞大的“机器”得以有序有效运转。

 

“临沂大学辞官当教授现象”后续报道之四

我们大学干部是为教授搬板凳的

——与临沂大学党委书记丁凤云、校长韩延明对谈(上)

《光明日报》2012-11-29

  改革背景:明确顶层设计推动回归“学本位”

  记者:临沂大学“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受到高度关注。读者很想了解,学校的一系列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

  丁凤云:20111126,教育部批复同意临沂师范学院更名为临沂大学,怎样办大学、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摆到了重要议程,真正要着力做的就是内涵提升。

  怎样提升内涵?学校党委提出主要是三个方面:思路、平台、人才。思路决定出路,更名第三天,全校就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经过广泛讨论,我们确立了临沂大学发展的顶层设计:建设一所“高质量综合性品牌大学”;提出“五年强特色,十年创一流”的战略步骤,确定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施“红色育人”和“国际视野培育”两大育人工程;提出了“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学术科研水平”的三大重点和“质量立校、开放强校、特色亮校”的三大战略,凝练了校风、校训、校标、校歌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标志。大政方针确定后,我们经过教代会充分讨论,明确了工作思路。我想,我们破除“官本位”、回归“学本位”的改革大致是在这样的背景与发展轮廓下展开的。

  解决人才问题:让最优秀人才流向科研岗位

  记者:高校强化内涵建设,人才是关键。有一种观点认为,普通大学、地方性大学人才结构上最大的问题是“有山无峰”,临沂大学是怎样解决人才问题的?

  丁凤云:人才确实是制约内涵提升的瓶颈。在人才问题上,我们主要从三方面解决。第一步,去年暑期完成了管理干部竞聘。通过座谈,我们发现基层和教学人员认为学校对他们重视不够,机关的工资甚至高于教学科研人员,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党委、行政经过反复研究,出台了“导向科研、导向基层”政策。“两个导向”重要的指导思想是让最优秀的人才流向基层和科研院所,为最优秀的人才特别是科研人员创造最良好的环境、给予最优惠的条件、实施最倾斜的政策。依据这一政策,一批顶层的、重量级的人才到了科研院所和基层单位,基层与机关处室的干部交流达到四分之三。这种交流改变了干部的思维定势,使大家迅速适应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要求。

  第二步是加强中层单位和干部的考核。今年二月,我们出台了考核方案,运用公开述职、网上述评、民主评议、现场观摩、现场打分等考核形式,全校19969人包括1321名教师踊跃参加网上评议。这是临沂大学第一次用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方法考核中层单位和干部,考核结果进行排名,中层单位名次就是对位发布单位的顺序,也是中层单位领导开会的座次,同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极大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

  第三步是今年七月进行的专业技术竞聘。竞聘涉及1882位教学科研管理教辅岗位的专业人才,党委出台了“导向教学、导向高层次人才”的竞聘原则,把去年的“导向基层”明晰为“导向教学”。“导向教学”就是让科研人员必须兼顾教学,机关内限制很严的“双肩挑”人才也必须兼顾教学;“导向高层次人才”就是待遇要导向高层次人才,学校设了特聘教授二级岗、三级岗,大大提高教学科研岗位的待遇。“两个导向”政策出台后,8位现职处长主动写辞职书,要求到教学科研岗位当教授。我当时有点犹豫,但韩校长的话启发了我,他说“辞掉一个处长,多了一个重量级教授,带起一个学科,创建一个品牌,其价值意义更大”,所以我们最后下决心同意他们“辞官从教”。正如媒体报道的,这一举措对打破“官本位”、回归“学本位”起到了导向与示范作用。

 回应“不公平竞争”:做不了科研教学的申请了也不批

  记者:8位处长和原来一些掌握学校资源的领导干部辞官从教后,会不会对学校能否兑现政策有顾虑?另外,其他普通教师是否担心由于这些处长过去的岗位、人脉等资源优势,而与他们构成不公平竞争?

  韩延明:好的政策必须保持连贯性才能产生预期效果。保持“辞官从教”效应的关键是消除后顾之忧,我们对8位处长不是辞掉后就不管不问了,所有的待遇确确实实是最优惠的。网上关于不公平竞争的议论我们也注意到了。实际上,这8位处长和跟着辞了职的8位科长,原本就是科研、学术、教学能力很强,曾经或一直保持有重大成果的骨干,他们主动“辞官归教”,虽然对管理工作有一定损失,但对于我们推动的“四个导向”起到了非常好的导向作用,他们个人的价值也重新得到展现。本来适合做管理而做不了科研教学的,即使申请了我们也不能批,不是二流三流人才而是最一流的教学科研人才我们才批复。

  确保改革效果: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去竞聘

  记者:临沂大学以优惠政策、优良生态刚性或柔性引进了很多高端人才,对高层次人才和教学科研一线岗位给以大力度的政策倾斜,是否会引起比例更大的普通教师人群或“权势”更大的管理岗位人群的反感、抵触和反弹,最终抵消或削弱改革的效果?我们知道国内一些力推改革的高校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丁凤云:这个问题临沂大学处理得比较好,我觉得与一系列思路、定位有关系。我担任党委书记后,首先向全校提出了“和为贵,学为先,师生为本,事业为重”的指导思想,在制定与实施政策时,采取“存量不减,增量拉开,鼓励贡献”的原则,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其次,政策的出台经历了“由下到上、由上到下”的几次反复,通过充分讨论统一思想。第三,竞聘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没有限制、阻止任何人,只要有本事就可以去竞聘。

韩延明:除了丁书记说的三点,我觉得还有两点。一、我们在引进外来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非常注重对校内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如我们专门出台了《教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给予读博期间照发工资、最高报销两万元学费等待遇。二、我们重视对师生员工思想的统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提出,所有的干部都是为教师、学生、教学科研服务的,大学里是最不需要官的地方,我们所有的干部都是为教授搬板凳的,而不是指挥教授搬板凳的。我和丁书记聊起来,特别感谢学校干部和教职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临沂大学辞官当教授现象”后续报道之四

一定把“回归学本位”做成典范

——与临沂大学党委书记丁凤云、校长韩延明对谈(下)

《光明日报》2012-11-30

动态考核:三年为周期,为出成果提供较大空间
  记者:我们注意到,临沂大学在教学科研岗位竞聘的条件与考核方面要求很高,辞职的处长们也表示现在压力明显加大,怎样才能保证老师们完成这些指标?另外,如何让这些条件和指标更为科学、公正,而不是流于形式、功利色彩太浓?
  韩延明:我们实行了动态管理、动态考核。科研成果的发表、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一个过程,为了使老师们的工作有压力也有动力,我们现在每年一考核,三年为一个周期,这样就为他们出成果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在考核指标体系方面,参考了很多大学的做法,也结合了我们学校的实际。虽然部分教授在我校学术水平属于较高层次,但与很多知名大学的高端人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们在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的时候,有意识地做了一些调整。如我们在科研方面提出了“三步走”,逐步深化,不断提升。一是“铺天盖地”,动员全校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尽可能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二是“顶天立地”,顶天是指要有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和科技项目,立地就是要立足地方需求,主动搞一些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转化项目;三是“上天入地”,上天即从事一些高精尖的项目研究,入地就是与厂矿、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进行科技开发。
  我们正在深入,比如现代中药研究所就到了平邑县的金银花产地,教授博士们在那里设立了实验室,和当地人员一起进行研究。我们还派了10位科研院所的同志到各个县区挂职副县长、副区长,支持当地科研开发。我们这样的区域性、地方性大学,有责任、有义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当然,教学科研的目标不能太低,所以我对科研提出了向五个高标准迈进的要求:一是发表高水平论著,二是争取高层次课题,三是获得高级别奖励,四是力争高额度经费,五是研发高科技专利。
  高校“去行政化”:不能单纯理解为去掉行政级别
  记者:我们听说丁书记是全力反对高校“官本位”、强调“学本位”的,但您并不完全赞成高校“去行政化”的说法。你们怎样看待高校破除“官本位”与“去行政化”的关系?
  丁凤云:我个人觉得,“去行政化”不是高校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与其高谈阔论“去行政化”,不如扎扎实实破除校内“官本位”思想,强化“学本位”地位。
  韩延明:我个人的理解是,高校“去行政化”主要包括两个内涵,一是不能简单地把大学视为一个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二是在大学里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和手段管理教学科研工作。不应该把“去行政化”单纯地理解为去掉行政级别,大学应当依据教育法与高等教育法,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办学治校。
  党政团结:为了事业发展不存私心
  记者:一个高校的改革,党委与行政领导班子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由于种种原因,在个别地方与单位,党政之间不团结、闹别扭、对着干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注意到,临沂大学的党政班子非常团结,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上意见高度一致,全校上下谋发展、干大事的劲头十足,这种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丁凤云:我感觉党政班子两个一把手的团结,关键是切实贯彻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同时个人素质与修养也十分重要。我与校长之间不设防,有问题都能够坦诚相见、直言不讳,我们两人有事多交谈、多商量,好多事情就能解开。我在大事上要求党委不要瞒着校长,按照条例规定,放心、放手、放权,让校长独立负责搞好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校长不在家的时候,一般不召开党委会,在很多大问题上,我要和校长先沟通,沟通以后才由党委会来研究。校长办公会行使的权力严格按照规定办,一些大事需要提交党委会的,他们先研究出意见来,然后提交党委会研究决策;不需要经过党委会的,他们研究完也向我说明情况,这样就比较默契,也比较和谐。党政将注意力聚焦到事业发展上,自然就没有问题了。
  韩延明:作为校长,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是要在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丁书记对我非常支持,用她的说法就是放手、放心、放权,而且她很重视学校内涵发展,集思广益提出了学校重大发展思路,进行了顶层设计,党委的正确决策和顶层设计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同时,丁书记作风民主,有什么事特别是大事都与我先沟通,一块儿商量。说到底,党政团结的基点还在于为了事业发展不存私心,我们有这个共同基点,所以工作配合起来就比较协调、舒畅、和谐。总之,书记和校长应以学校事业发展为主,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支持。    

记者:临沂大学的报道刊发后,读者来信、来稿、留言踊跃,不少读者希望临沂大学的改革以弱化“官本位”、强化“学本位”为主线继续探索下去,当然也有尖锐的声音,怀疑这一改革能走多远。你们对这一改革的前景如何看?
  丁凤云:作为一所大学,真正的出路是让高层次人才回归“学本位”,只有回归“学本位”才能够把一所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活力,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光明日报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敏锐地发现了临沂大学回归“学本位”的改革探索,我们临沂大学最好的回报就是把这个事扎扎实实地做好,形成制度和更好的氛围、环境,出更多的成果。对各方面不同的声音我们不会忽视,我们会认真收集并深入分析这些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把高校“回归学本位”做成典范。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