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004-2020)

发布时间:2012-12-12作者:设置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2004—2020

    为促进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

    1.
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06.6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109%。其中研究生在学人数达到8465人,比1998年增长了337%。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55.7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28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4%,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达到91人,比1998年增长了184%,进一步缩小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2.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通过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单一办学的格局有了较大转变。2003年,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到8所,普通本科院校与企业集团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发展到8所。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中央、省和省辖市三级办学,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对原中央所属的12所高校实行了省部共建。组建了新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12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通过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了高校区域布局结构。新设置了36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8个省辖市和一些大的行业、部门均布局了高校,初步构建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通过投资体制改革,形成了以政府投资、学校收费、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注入为主要渠道的高等教育投资新体制。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的后勤保障模式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就业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新机制。
    3.
高校三重建设和高层次突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郑州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省高校拥有了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了橡塑模具工程中心、小麦工程中心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3个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结束了我省高等教育无重点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历史。郑州大学研究生院成立。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998年的13个增加到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998年的197个增加到455个。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经济建设急需的学科正在迅速成长。
    4.
高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了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加强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实效。2003年,全省高校专任教师达到3.8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73%。其中,普通高校专任教师达到3.3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94%。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占3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25%,其中本科院校为32%。在省属高校工作的两院院士从1998年的1人增加到19人,并实现了我省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53个特聘教授岗位已聘任38人。
    5.
高校办学资源大幅度增加。强力推进高校扩容建设工程2003年,全省高校占地面积达到8.64万亩,比1998年增长了256%;校舍建筑面积达到2206.1万平方米,比1998年增长了182%;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51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308%;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34.5亿元,比1998年增长了311%,图书馆藏书达到4671万册,比1998年增长了78%

   
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国各地已经或正在制订科教兴省(市)人才强省(市)战略,新一轮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竞争已经全方位展开。我省高等教育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我省也面临着原有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和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本世纪前二十年尤其是2010年以前,我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我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1.
高等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纲要》将坚持科教兴豫,实施人才强省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六项战略举措之一,要求切实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观念,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突出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纲要》的实施,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将更加重视高等教育。这将深刻地改变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环境,为我省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对高等教育的消费预期和支付能力不断提高;市级财力不断增强,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这些都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经济支撑。
    3.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将迸发出新的活力。《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我省实施办法的制订和实施,将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法律、政策和社会环境。大型企业集团的发育、壮大和对文化、教育品位的追求,民间资本的积累、壮大和社会资源的广泛动员,公办学校吸收民间资金举办独立学院、合作办学和改制等,必将进一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4.
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将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有力的需求拉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提高生存和发展能力、扩大受教育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尤其是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等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势必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需求拉动。
    5.
高校扩容建设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省绝大部分高校都制订了校园发展建设规划,并根据规划征地建设了新校区或对老校区实施了扩建工程。2003年,全省普通高校校园占地和校舍面积已经可以容纳近80万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同时,省、市政府还规划了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校建设工程、郑东新区龙子湖地区高校建设工程、洛南新区高校建设工程、新乡开发区高校建设工程等。随着这些高校建设工程的推进和其他高校扩建工程的实施,将为我省以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二)我省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
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4%;全国每万人口中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数为86人,我省每万人口中普通本专科在校大学生数为58人。实现《纲要》规划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2010年,我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06万人,比现在的106.6万人翻一番。其中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20万人,比现在的55.7万人翻一番以上,平均每年净增加9万人以上。因此,2010年以前,我省高等教育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仍然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
    2.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任务比较艰巨。一是层次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博士学位授予点与硕士学位授予点数量偏少。2003年,全省研究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之比为1:66,与全国1:47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比为4:6,也低于全国5:5的平均水平,反映出我省高校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较弱。同时,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省高等教育未来几年仍需要快速发展,而专科层次在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中仍将占有很大比重。二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纲要》规划,我省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进、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河南作为农业大省,适应加入WTO的需要,必须把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做大做强,因而必须加快发展涉农专业。而目前我省高校现有的专业结构和培养能力仍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因此,我省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
    3.
支撑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资源明显不足。一是财政投入水平偏低,社会资源动员不足。尽管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滞后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2002年,全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为3901元和1167元,分别居全国第20位和18位。我省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高等教育发展主要依靠省、市两级财政投入、学校自筹和动员民间资本。普通本科院校收费标准偏低,学校自筹资金的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全省高校利用信贷资金已达60亿元,并且陆续进入还贷期。办学主体单一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尚未真正形成。经费投入增长的速度滞后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导致生均图书等部分生均办学条件较大幅度下降,补偿性投入压力较大等。据测算,2010年,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20万人时,需新增教育投入225亿元,平均每年需新增32亿元。因此,2010年以前,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发展与经费投入不足的矛盾将十分突出。
   
二是高校师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高校扩招以来,我省高校师生比由1:8.6发展到1:16.8。按照国家规定的现有师生比标准测算,2003年,全省专任教师缺口达6700人。同时,教师队伍还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及公共基础课和新兴学科专业的专任教师严重缺乏等问题。另外,高校教师补充能力不足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矛盾也很突出。据测算,2010年,全省普通高校教师应达到8.57万人,比2003年净增加5.27万人。不考虑离退休因素,每年平均也需要补充7530人。因此,教师队伍数量不够和补充能力不足必将成为影响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4.
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校开放竞争格局的逐步形成,部分高校的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的需要。主要表现:一是个别学校单纯追求发展规模与速度,偏重于追求学校升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的,办学资源不足,质量和水平难以提高。二是少数高校对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办学优势和整体实力缺乏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定位不够准确,对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研究和重视不够,教学改革创新滞后,教学管理跟不上,造成教育质量不高,大而不强。三是一些高校在贴近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实际办学方面还显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反应滞后的现象,缺乏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动性,习惯于有什么师资就开设什么课程,有什么条件就举办什么专业,导致输出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
    5.
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在一些地方和个别部门,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仍然不够宽松。主要表现在:对高等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过分强调公办高校面向市场筹措资金办学,政府财政性经费投入不到位;多层管理,管的过多过细,高校办学自主权难以落到实处;乱摊派,乱罚款,高校基本建设及周边环境较差等。对这些影响高校发展的各种不利环境,需要进行整治和优化。

   
三、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
)指导思想

   
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切实落实高等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教育改革和创新,注重教育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强力推进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逐步完善多元化办学体制。逐步建立起发展规模适宜、布局结构合理、层次结构科学、教育形式均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突出、教学质量较高的河南高等教育体系,为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
)发展战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省高等教育发展要确立和实施以下四项战略。

    1.
高水平带动战略。发挥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在若干领域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以点带面,引导和带动整个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地发展。认真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集中力量加大对郑州大学“211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其他若干所骨干高校建设,使其整体水平或若干个学科专业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重点建设若干所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高等职业学校,使其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
   
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站在全国甚至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整体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竞争实力。
    2.
体制创新战略。坚持多种模式、多种机制发展高等教育,推动办学主体、办学形式、办学内容和产权结构的多样化,促进各类高等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重点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使之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现有公办学校的体制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健全、完善自学考试办法,以高层次岗位培训和高中后继续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各类成人高等教育。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
    3.
地方特色品牌战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准确把握河南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大格局中的定位。努力保持、挖掘和培育地方优势与特色,提高知名度,扩大品牌效应和市场份额,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依靠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发扬中原文化传统,融合现代人文精神,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才;针对河南省情,打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品牌,大力培养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快我省由人口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强省的转变。
    4.
社会需求导向战略。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为导向,把适应和满足这一需求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强财政性投入引导和就业信息服务等方式,促进高校适应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调整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引导高等职业学校面向市场,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健康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发展后劲的教育类型和办学层次。

(
)目标任务

   
按照2010年接近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发展水平、2020年达到或略高于全国高等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的基本思路,构建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积累,逐步健全和完善我省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原崛起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批拔尖创新人才。
——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现新的跨越
2005
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28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6%左右,全省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2010
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06万人左右,其中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20万人左右。研究生、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66万人(研究生3万人)左右,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54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左右。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020
年,全省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08万人,其中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130万人左右。研究生、普通本科在校生规模达到78万人(研究生6万人)左右,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52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左右。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人数赶上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努力形成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适应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的需要,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以省会郑州高校为中心,以洛阳、新乡、开封等省辖市高校为依托,其它省辖市高校合理分布,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区域布局。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使民办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整个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2010年达到25%左右,2020年达到40%左右,其中,民办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占同层次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2010年达到35%左右,2020年达到50%左右。加强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和提升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对各级各类成人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分工,最终形成普通与成人、公办与民办、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建立与我省产业结构相适应,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2010年以前,重点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研究生院建设与发展;争取新建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3个,新增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0个左右;硕士学位授权点比2003年翻一番,达到800个左右;高职院校建成一批全国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形成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学科与专业群。2020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
造就一支勇于创新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10年,高校教师总量和教师专业分布基本适应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全省高校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65%左右,其中,本科院校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的比例力争接近80%,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的比例力争达到30%。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左右。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更加完备,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2020年,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
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在知识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省高校承担国家和省级重大课题研究和高水平原创性研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培育和发展,创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式,推动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度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进一步加强,在解决河南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成为全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库和人才库。

   
四、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
)更新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高等教育制度

    1
.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职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改革政府管理高校的方式,强化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减少对高校的直接行政管理。积极培育社会参与和市场导向机制,培植教育评估、信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立重大教育政策决策的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社会听证、社会公示及监督问责制度,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2
.进一步确立高校的法人和市场主体地位。认真落实《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依法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增强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校逐步建立与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面向社会和市场,寻求自身的发展。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办学思路,根据国家的宏观发展规划,制订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并自主决定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位授予和教师聘任等事务。

    3
.进一步引导高校正确定位、突出特色、分类分层次办学。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定位的宏观指导。高校正确把握在全国、全省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和角色,合理定位,避免贪大求全、千校一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稳定本科规模,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集中力量培养高层次人才。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骨干本科院校,在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尽快停办专科层次教育。其他本科院校重点承担本科教育任务,努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逐步压缩专科层次规模。高等职业学校突出职业特点,坚持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培养人才,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
)深化改革,增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1
.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教育行政部门设立民办学校管理机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服务与管理。省、市政府通过政府拨款、社会融资、社会捐赠等渠道筹资,争取设立民办教育奖励专项资金。依法落实民办高校在征地、税收、贷款、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社会保障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采取经费资助、出租或转让闲置的国有教育资源以及金融、信贷等措施,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之间合并组建集团式的办学实体。支持有条件的民办高等职业学校申办本科院校,有计划地审批设置一批民办高等职业学校。鼓励现有公办高校进行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和试验。鼓励和支持以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办学。鼓励和推进有条件的本科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独立学院。个别有条件的本科院校按规定和程序经教育部批准后,可以进行举办分校试点工作。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2
.进一步完善高校管理体制。继续完善中央、省、省辖市三级办学,中央和省二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大市级政府举办高校的责任。人口较多、经济总量较大、高等教育基础较好的省辖市,条件成熟时可以举办本科院校。省直有关部门和大的行业继续举办和管理好所属高校。大型企业集团可以申办并管理一所高等职业学校。

    3
.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现代人才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并逐步深化以聘任制为核心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建立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建立符合高校特色的学校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督、配套政策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的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高校在编制限额内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和岗位,实行岗位聘任制。推进职称评定改革,逐步实行评聘分离以聘代评等办法。

    4
.进一步深化高校收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校收费制度,对普通高等学校学费进行结构性调整。合理确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并按学校办学水平和专业类别拉开收费档次,允许学校在一定幅度内自主调整。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公办民助性质的高校实行按培养成本收费的办法。
改革完善高校预算外资金的现行管理办法。根据高校的特点,有关部门对高校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本着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则进行改革。同时,政府加强审计和监督。

    5
.大力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搞好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的规范分离工作,逐步实现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同时,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跨学校、跨地区的后勤服务集团(中心或公司),逐步形成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加强对后勤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建立后勤准入和督查制度,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

    6
.深化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按照不同层次和类型,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逐步实行由指令性招生计划向指导性招生计划转变的计划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为主、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录取相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府宏观指导,社会有效监督的高校招生制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毕业生就业工程,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环境,积极吸纳和储备人才。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和分析,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互联互动,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更加开放、更加规范的大就业市场。

    (
)推进教学和科研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1
.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教学改革项目计划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加强教学实验室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完善高校教育质量评估和宏观监测机制,加强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2
.调整和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主动适应河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扩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营造学术氛围,实施重点突破,使其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并尽快取得创新成果,力争有若干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优先发展与我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急需的学科专业。重视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河南重点学科和专业体系。

    3
.加强高校课程教材建设。制订高校课程教材改革总体方案,对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进行指导。加强教材建设和原版优秀教材的引进与使用工作,开发一批反映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的新教材,鼓励高校选用适用的国外原版教材。强化管理、完善机制,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高校课堂。

    4
.全面推进高校弹性学习制度。积极进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试点,全面推行高校弹性学习制度。适应高校弹性学习制度的建立,逐步改革和完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鼓励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逐步实行学分互认等。逐步建立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网络学习与学校学习互相沟通的体制,允许学习者自己选择适合的学习形式,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
.加强科研工作,推进产学研结合。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快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基地建设。巩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力推进原创性研究,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科研人员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改革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快教育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实施高校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制定学术规范,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

    (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管理队伍

    1
.进一步加大高校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高校教师培养计划,加大研究生教育向高校教师的培养倾斜力度,切实解决好高校教师总量短缺和基础课、新兴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根据需要每年单列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定向为高校培养师资。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2
.切实加强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健全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积极支持高校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加大委托部分高校开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力度,增强为新升格高校定向培训师资的能力。加强高校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所有专任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基本技能。加强若干所高等本科学校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教师继续教育。健全、完善国内外访问学者和研究学者制度。大力支持骨干教师在重点学科领域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
    3
.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启动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面向海内外,加大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及侯选人的遴选、聘用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引进工作力度,完善留学回国工作的服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优秀出国留学人才回豫或来豫服务。鼓励在读研究生毕业后到高校任教,对到高校短缺性学科任教的研究生给予优惠待遇。积极聘用政府高级职员、国内外研究机构成员、国内外大学教授、跨国公司高级经理等担任大学兼职教授。健全、完善稳定高校教师队伍的政策,切实做好优秀拔尖教师的稳定工作。
    4
.建设高水平高校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增强高校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大力推进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机制,培养、选拔一批教育名家和管理精英担任高校校长。逐步实行院系主任、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内外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加大高校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

   
(五)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我省教育信息化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搞好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计划河南试点工作,加强高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软件共享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河南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升级扩容工程,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全省高等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依托现有的远程教育资源,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基地,逐步扩大普通高校开展远程教育范围。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提升我省成人高等教育的实力和水平。改变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远程教育和网上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与学的能力。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开展基于网络模式的教学实践探索和科学试验研究。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为河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1
.大力推进高层次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坚持政府、民间并举的方针,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发展。启动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支持大学骨干教师作为访问学者,有针对性地到国外一流大学研修交流。开辟多种渠道,鼓励自费出国留学。支持有条件的大学邀请世界著名学者、知名教授来校任教或合作研究。积极吸引优秀的海外留学人员为我省的高等教育发展服务,在高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广泛开展科研攻关、扶持薄弱学科、建设新兴学科、指导研究生和培训教师等工作,力争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领域,培养一批精通世贸规则的专门人才,造就一批能够追踪世界前沿学术水平的优秀学科带头人。
    2
.积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贯彻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在切实维护教育主权的前提下,按照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发展。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探索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办学的途径。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优先和重点领域,鼓励中外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机构,强化与国际劳务市场接轨的职业教育培训,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
    3
.积极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切实加强教育对外宣传工作,打造高等教育的河南品牌,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豫留学。利用我省高校中医、农学、汉语等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作为外国留学人员培养基地,挖掘我省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武术)教育资源,形成新的培养能力,扩大外国留学生培养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层次,力争在我省的外国留学生人数成倍增加。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我省有实力、有特色的高校到国(境)外办学,探索国(境)外办学的有效途径。
   
(七)多渠道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健全完善高等教育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认真落实《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结构,合理确定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
   
建立健全与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公共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按照公平、公正、高效的原则,逐步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拨款制度。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建立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激励机制。通过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完善教育收费政策,逐步优化高校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通过利用政府债券资金、争取更多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民间的外资贷款和赠款以及合理利用国内银行贷款等措施,加快高校基本建设步伐。逐步提高高校基础设施投入在省、市政府本级基本建设统筹资金中的比重。引导征地建设新校区的高校制订合理利用新老校区的规划,通过明确界定新老校区的功能或置换老校区等方式,盘活现有高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行开放办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的方针,加强经费管理,优化教育财力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健全教育经费评价与监督机制。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               2004年9月9

 

返回原图
/